翻译
回头看横亘的远山,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,只隐隐看见一座城。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,亭亭伫立,迎送往来的客人。
回家的路上,晚风凄清,枕上初寒,难以入眠。今夜残灯斜照,微光闪烁,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。
版本二:
回头望去,乱山纵横交错,遮蔽了视线,再也看不见友人居住的城镇,只依稀见到城郭的轮廓。谁还能像那临平山上的宝塔一样呢?它高高地矗立在那里,亭亭独立,年复一年地迎接着西来的客人,又目送着东去的行人。
踏上归途时,晚风清冷,寒意袭人,秋夜初寒,令人难以入眠。今夜在残灯斜照的屋中,灯光微弱闪烁;秋雨虽已停歇,可心中的泪水却未曾停止——那思念的泪,比秋雨更绵长,始终未晴。
以上为【南乡子 · 送述古】的翻译。
注释
南乡子:唐教坊曲名,后用作词牌。又名《好离乡》、《蕉叶怨》。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钟宫」。原为单调,有二十七字、二十八字、三十字各体,两平韵,三仄韵,平仄换韵。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,此词牌即以欧阳炯《南乡子》为正体。冯正中、李德润俱本此添字。双调者始自南唐冯正中词。冯词平韵五十六字,十句,上下阕各四句用韵。另有五十八字体者。其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,上下阕各四平韵,一韵到底。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,声情掩抑。
述古:陈襄,宋福州侯官(今福建福州)人,字述古,因家在古灵村,人称古灵先生。宋仁宗、宋神宗时名臣。倡理学,与陈季甫、周希孟、郑穆友称「海滨四先生」。宋仁宗庆历二年(西元一〇四二年)进士。初仕浦城主簿,历知仙居、河阳、濛阳诸县。嘉祐二年(西元一〇五七年),入为秘阁校理、判祠部事。嘉祐六年(西元一〇六一年),出知常州。宋英宗治平初,复为开封府推官、三司盐铁判官。宋神宗即位,出知明州。熙宁二年(西元一〇六九年),同修起居注,知谏院、改知制诰。寻直学士院。熙宁四年(西元一〇七一年),因与王介甫政见不合,论青苗法不便,出知陈州。熙宁五年(西元一〇七二年),知杭州。熙宁七年(西元一〇七四年),复知陈州。熙宁八年(西元一〇七五年),召还,知通进、银台司兼侍读,判尚书都省。元丰三年(西元一〇八〇年)卒,年六十四。尝荐司马温公、苏东坡等三十三人。有《古灵先生文集》。事见宋·陈晔《古灵先生年谱》(《永乐大典·卷三一四二》),《宋史·卷三百二十一·陈襄传》。
「不见居人只见城」句:取自唐·欧阳行周《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》诗:「驱马觉渐远,回头长路尘。高城已不见,况复城中人。」谓城、人皆不可见。此谓见城不见人(指述古),稍作变化。
临平山:傅子立注:「临平山在杭州。」刘尚荣按:「南宋·潜君高《咸淳临安志·卷二十四·临平山》:『《祥符志》云:「(临平山)去仁和县旧治五十四里,山高五十三丈,周回十八里,上有塔。有龙洞、砺洞事具诸洞,有天井在山之顶。旧志云:『方阔约二丈,积水深八尺,虽旱未尝涸』,下有东岳庙、景星观峙立两旁,又有藕花洲,即鼎湖也。」』东坡《次韵杭人裴惟甫》诗:『馀杭门外叶飞秋,尚记居人挽去舟。一别临平山上塔,五年云梦泽南州。』」龙榆生笺引查注《东坡诗集》:「《九域志》:『仁和县有临平镇。』」临平塔时为送别之标志。
亭亭:直立皃。
归路:《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作「临路」。
荧荧:即指「残灯斜照」,又指泪光,喻贴切新颖。此指残灯照射泪珠之闪光。
1. 南乡子:词牌名,原为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调,双调五十六字,上下片各四平韵。
2. 述古:即陈襄,字述古,北宋官员,与苏轼同朝为官,交情深厚。时任杭州知州,后调任南都(今河南商丘),苏轼作此词相送。
3. 临平山: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,临近大运河,为当时送别常经之地。
4. 居人:指居住在当地的人,此处特指友人陈襄。
5. 亭亭:高耸孤立的样子,形容山塔的挺拔与孤寂。
6. 归路:指苏轼送别后独自返回杭州的路途。
7. 一枕初寒:指秋夜转凉,寒气侵枕,难以成眠。
8. 残灯:将尽的油灯,象征孤寂与长夜难熬。
9. 荧荧:微光闪烁的样子,形容灯光微弱,也暗喻泪光。
10. 泪不晴:双关语,“晴”既指天气放晴,也指眼泪止住。“泪不晴”意为泪水不止,悲伤不息。
以上为【南乡子 · 送述古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是一首送别之作,清新中有深意,自然中寓浓情,也颇耐人寻味。词的上阕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,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,下阕则述归来怀念之情。友人既已远逝,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,表达了词人情真意切的送别之情。
这首词是苏轼送别友人陈襄(字述古)所作,情感真挚深沉,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。全词以“送别”为核心,通过描绘乱山、孤城、山塔、晚风、残灯、秋雨等意象,层层渲染离愁别绪。上片写送别时回望之景,突出孤独与不舍;下片转入归途与夜思,由外景转入内心,表达思念之深切。尤其结尾“秋雨晴时泪不晴”一句,巧用双关,将自然之雨与心中之泪对照,极富感染力,堪称千古绝唱。
以上为【南乡子 · 送述古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刻画送别场景,结构清晰,意境深远。上片起句“回首乱山横”即营造出苍茫迷离的视觉效果,暗示离别之际视线被阻隔,情感受挫。“不见居人只见城”进一步强化了人去楼空的失落感。紧接着以“临平山上塔”作比,赋予无情之物以有情之思——塔尚能年年迎送,而人却难再相见,反衬出离别的无奈与孤独。
下片转入心理描写,“归路晚风清”看似写景,实则烘托内心的凄清。“一枕初寒梦不成”直写失眠之状,情感由外向内深入。结尾三句尤为动人:“今夜残灯斜照处,荧荧”,画面静谧而哀伤;“秋雨晴时泪不晴”更是神来之笔,以自然现象映衬内心悲情,语言简练却意蕴无穷。全词无一字言“情”,而情贯始终,体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婉约深致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南乡子 · 送述古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词苑丛谈》:“‘秋雨晴时泪不晴’,语妙天下,情至之语,非深于离别者不能道。”
2. 清代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六:“东坡词,豪宕者多,然亦有如此等凄婉之作,足令读者低回不已。‘泪不晴’三字,字字沉痛。”
3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:“此词作于熙宁七年(1074)十月,述古罢守杭州,轼送之至临平而别。情真景真,宛转动人。”
4. 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“上片写送客,下片写归后情怀。‘谁似’二句,设想奇绝,塔犹能送客,人何以堪?结句尤觉酸楚。”
5. 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:“此词为苏轼早期送别词代表作,融写景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清新而感情浓郁,展现了其词风多样化的特质。”
以上为【南乡子 · 送述古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