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士怀素,僧中之英,气概通疏,性灵豁畅。精心草圣,积有岁时,江岭之间,其名大著。故吏部尚书韦公陟,睹其笔力,勖以有成;今礼部侍郎张公谓,赏其不羁,引共游处。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,动盈卷轴。夫草稿之作,起于汉代。杜度、崔瑗,始以妙闻,迨乎伯英,尤擅其美。羲、献兹降,虞、陆相承,口诀手授,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。虽姿性颠逸,超绝古今,而楷法精详,特为真正。某早岁尝接游居,屡蒙激劝,告以笔法,资质劣弱,又婴物务,不能恳习,迄用无成。追思一言,何可复得?忽见师作,纵横不群,迅疾骇人,若还旧观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,亟揖规模,则入室之宾,舍子奚适?嗟叹不足,聊书以冠诸篇首。
翻译
怀素上人,乃僧侣中之英杰,气概通达疏朗,性情豁达畅快。
专精草书圣艺,积累多年功力,在江南岭外之间,声名极为显赫。
前吏部尚书韦陟公,目睹其笔力劲健,勉励其有所成就;现任礼部侍郎张谓公,赏识其豪放不羁,延引其共游相处。
加之好事者一同作歌称赞,动辄成卷连轴。
草书之体的兴起,始于汉代。
杜度、崔瑗,始以精妙闻名,至张伯英(张芝),尤擅其美。
王羲之、王献之以下,虞世南、陆柬之相承递传,口传手授,直至吴郡张旭长史。
张公虽天性狂放飘逸,造诣超绝古今,而楷书法度精审详备,尤为纯正。
我早年曾与张旭交游共处,屡受激励劝勉,得其亲授笔法,然资质驽钝,又为俗务缠身,未能勤恳研习,终至无所成就。
追思当年教诲,岂可再得?今忽见怀素大师之作,笔势纵横超群,运笔迅疾惊人,恍若重见张公当年风采。
假使大师能得张公亲授,亟承其规范,则登堂入室之传人,舍您其谁?感慨不足尽意,姑且撰文冠于诸篇之首。
以上为【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开士:菩萨别称,指高僧
2. 韦公陟:韦陟,玄宗朝吏部尚书,以鉴识书法著称
3. 张公谓:张谓,代宗朝礼部侍郎,诗人
4. 杜度、崔瑗:东汉草书大家
5. 伯英:张芝字伯英,东汉草圣
6. 羲献:王羲之、王献之
7. 虞陆:虞世南、陆柬之,初唐书家
8. 张旭:吴郡人,官至长史,世称张长史
9. 婴物务:为俗务缠绕
10. 入室:得师门真传,语出《论语》
以上为【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序以书法史家眼光勾勒怀素的艺术定位,通过“僧中之英”的人格推崇与“纵横不群”的技艺激赏,构建出中唐书僧的文化形象。文中对张旭“楷法精详”的强调,在“颠逸”外表下揭示法度根基,体现颜真卿“纳古法于新意”的书学思想。末段“追思一言”的怅惘与“舍子奚适”的期许,在师承谱系中完成自我身份的确认,堪称唐代书论与序跋文的双璧。
以上为【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】的评析。
赏析
颜真卿此序在文体学上具有三重价值:作为书学史论,它以“杜崔—张芝—二王—虞陆—张旭”的传承谱系,构建起完整的草书发展脉络;作为作家评论,通过“气概通疏”的人格剖析与“迅疾骇人”的艺术感知,开创了“知人论艺”的批评范式;作为自述文献,“资质劣弱”的谦抑与“迄用无成”的憾恨,在师承追忆中暗含对安史之乱后文化重建的期许。全篇将《文心雕龙》的辨体意识、《历代名画记》的史传笔法与人品书品论的伦理观照熔铸一炉,其“若还旧观”的审美判断,既是对怀素“狂来轻世界”创作状态的精准把握,亦折射出盛唐气象向中唐骨力转型的艺术轨迹。
以上为【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朱长文《续书断》:“鲁公此序‘虽姿性颠逸,而楷法精详’二语,道尽旭素异同,千载以下无以易之。”
2. 明·项穆《书法雅言》:“颜清臣《怀素草书歌序》谓张长史‘楷法精详’,正是提醒学者狂草需有法度,此金针度人处。”
3. 清·王澍《虚舟题跋》:“‘向使师得亲承善诱’数句,缠绵悱恻,既见惜才之心,复显书脉之重,文情书理两极其胜。”
4. 清·包世臣《艺舟双楫》:“鲁公此篇‘纵横不群,迅疾骇人’八字,已尽草书妙谛,较孙过庭《书谱》更觉意象飞动。”
5. 近代·沙孟海《近三百年的书学》:“颜序‘精心草圣,积有岁时’语,可作所有书家成功秘诀,天资学力缺一不可。”
以上为【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