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两位圣君为国事操劳,废寝忘食;众神灵也纷纷奔走,汇聚风云以助甘霖。
禁苑夜宿时,只听见江水拍岸的涛声;清晨从洛水边返回,水面泛起如绉纱般的细纹。
梦醒酒散之际,听到了令人欣喜的好诗句;帐幕空寂,竹席微凉,尚存余香袅袅。
待到秋来必定会有丰收之喜,我将多写些新诗,专为迎接你的到来而准备。
以上为【和张昌言喜雨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张昌言:北宋官员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友人,时任或曾任洛阳一带官职。
2. 二圣:指宋神宗与太皇太后(或高太后),当时共同理政,故称“二圣”。
3. 忘寝食:形容极为勤政,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。
4. 百神奔走会风云:古人认为天旱需祈雨,雨至乃众神合力所致,此句描写天降甘霖前的气象变化。
5. 禁林:即禁中之林,指皇宫内的园林,亦代指翰林院,苏轼曾任职于此。
6. 夜直:值夜班,古代官员在宫中轮值守夜称“直”或“值”。
7. 江濑(lài):激流冲击石头发出的声音,此处可能泛指夜间水声。
8. 清洛朝回:指早晨从洛水边返回官署。洛,洛河,流经洛阳。
9. 鬹纹:像绉纱一样的波纹,形容水面细微涟漪。
10. 剩作新诗准备君:意为多写一些新诗,留着赠送给您,表达期待重逢之意。“剩”通“慎”或解为“多”。
以上为【和张昌言喜雨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《和张昌言喜雨》是苏轼在宋代所作的一首酬答诗,表达了对友人张昌言的敬重与友情,同时抒发了对及时降雨带来丰收希望的喜悦之情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叙事于一体,既有对国家政事的关切,也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,更蕴含了文人间以诗相和的情趣。诗人通过“二圣忧勤”展现君主仁政爱民,“百神奔走”则赋予天降甘霖以神圣色彩,体现了儒家“天人感应”的思想。后半转入个人感受与文学交流,表现了士大夫阶层的精神生活。整体语言清丽流畅,意境开阔而含蓄,充分展现了苏轼诗歌兼备豪放与婉约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和张昌言喜雨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前四句侧重写国家与自然的大背景:首联以“二圣忧勤”开篇,体现君主仁政,与“百神奔走”相呼应,将政治清明与天降甘霖联系起来,符合传统“德感天地”的观念。颔联转写具体环境,“夜直鸣江濑”写出值宿时的孤寂与外在动静,“朝回起縠纹”则描绘清晨归途中的静谧美景,视听结合,富有画面感。颈联由外入内,写个人状态——梦觉酒醒之间听到友人佳句,顿觉精神清爽,帐冷香残的细节透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雅致与感怀。尾联展望未来,以“丰年喜”点明喜雨主题,并承诺“剩作新诗”,既回应友人诗意,又寄托深厚情谊。全诗用典自然,语言清新而不失庄重,情感真挚,是典型的宋代唱和诗佳作,也反映了苏轼善于在日常交往中提炼诗意的能力。
以上为【和张昌言喜雨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收录此诗,称其“语意浑成,有唐人风致,而气象宏阔,不失本朝格调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此诗格律精严,情景交融,尤以‘梦觉酒醒闻好句’一句最见风韵,写友朋唱和之乐,宛然在目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起结俱关国计民生,中幅乃写性情文字,苏诗之妙,在能于酬应中见胸次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提及苏轼酬赠之作时指出:“如《和张昌言喜雨》,虽应酬体,而气象雍容,语不虚发,足见大家手笔。”
以上为【和张昌言喜雨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