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界无生地,慈宫有相天。
化娥腾宝像,留影閟金仙。
殿涌全身塔,池开半月泉。
十峰排碧落,双涧合清涟。
药草经行遍,香灯次第燃。
戒珠高腊护,心印祖僧传。
瓶识先罗汉,衣存旧福田。
幻身观火宅,昏眼照青莲。
住觉超真境,依游渡法船。
化城珠百亿,灵迹冠三千。
萧壁将沈影,梁薪尚缀烟。
色尘知有数,劫烬岂无年。
教通方便入,心达是非诠。
贝叶千花藏,檀林万宝篇。
坐严狮子迅,幢饰网珠悬。
极乐知无碍,分明应有缘。
还将意功德,留偈法王前。
翻译
佛寺乃无生无灭之境,慈宫现庄严法相之天。
化现天女腾绕宝像,留存真影隐秘金仙。
殿中涌出全身舍利塔,池内绽开半月形清泉。
十峰排列碧空之下,双涧汇合清波涟涟。
药草园中经行遍涉,香灯依次点亮光焰。
戒律如宝珠受高僧护持,心印由祖师一脉相传。
瓶钵可识前世罗汉,衣存旧日福田因缘。
观幻身如在火宅,昏花眼照见青莲。
静住觉知超脱真境,依止法游渡法船。
化现城池有百亿珍宝,灵异古迹冠绝大千。
萧寺壁影将欲沉隐,梁间柴薪尚缀余烟。
色相尘境终有定数,劫火余烬岂无年限。
龙喷之水疑通沧海,鲸吞之势想见漏川。
磬声疏朗闻启梵唱,钟息寂静见入禅定。
指喻三车悟觉性,开解五阴缠缚缘。
教法通达方便入道,心识明辨是非真诠。
贝叶经藏千花妙谛,檀林法汇万宝真篇。
坐具庄严狮子迅捷,经幢装饰宝珠悬连。
极乐世界知无障碍,分明感应应有宿缘。
还将此心意功德,留偈颂于法王尊前。
以上为【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花界:佛寺雅称
2. 无生地:佛教无生无灭境界
3. 慈宫:佛殿
4. 化娥:化现天女
5. 閟:隐藏
6. 全身塔:供奉舍利之塔
7. 半月泉:形如半月的水池
8. 药草:喻佛法如良药
9. 戒珠:戒律清静如宝珠
10. 心印:禅宗心法
以上为【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精严结构展现唐代佛教寺院的立体图景,前八联通过“花界”“慈宫”“全身塔”“半月泉”等意象构建空间圣境,中八联以“戒珠”“心印”“三车”“五阴”等佛学概念阐释法理,后四联在“极乐”“法王”的终极观照中完成功德回向。全诗将建筑美学、宗教仪轨与哲学思辨熔于一炉,体现中唐诗僧“以诗诠法”的典型特征。
以上为【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李绅此诗在二十韵的宏大框架中实现佛理与诗性的完美融合。开篇“花界无生地”以佛教宇宙观定位法华寺,通过“化娥腾宝像”的动感描写赋予塑像以灵性生命,“殿涌全身塔”的“涌”字既写建筑奇观又暗含《法华经》地涌宝塔的典故。中段转入修行体验:“药草经行”化用《法华经》药草喻品,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法理象征;“幻身观火宅”直指《法华经》火宅喻核心教义,与“昏眼照青莲”形成尘俗与净土的鲜明对照。后段音声描写尤具匠心:“磬疏闻启梵”以稀疏磬声衬梵唱庄严,“钟息见安禅”在声响寂灭处现禅定境界,暗合《楞严经》“闻所闻尽”的修行次第。结尾“贝叶千花藏”与“檀林万宝篇”的对仗,既赞佛法深广又誉寺藏丰富,最终在“留偈法王前”的虔诚中,完成从物质寺院到精神道场的诗意升华。
以上为【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明·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:“公垂此篇‘十峰排碧落,双涧合清涟’真得王右丞《过香积寺》遗韵,而佛理精深过之。”
2. 清·王士禛《带经堂诗话》:“‘瓶识先罗汉,衣存旧福田’二语,与柳宗元《巽公院五咏》同见中唐诗僧与文士的密切交融。”
3. 近人陈寅恪《金明馆丛稿》:“诗中‘化城珠百亿’直用《法华经》化城喻品,反映唐代士人对佛教譬喻文学的娴熟运用。”
4. 傅璇琮《唐代诗人丛考》:“‘萧壁将沈影’与‘梁薪尚缀烟’的暮色描写,暗含《维摩经》‘是身如焰’的般若空观。”
5. 孙昌武《佛教与中国文学》:“结句‘留偈法王前’的仪式性收束,体现唐代佛教诗歌从审美表现向宗教实践的功能转型。”
以上为【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