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当年我入蜀时曾感叹一无所获而归,未曾见到峨眉山的胜景,因此也不愿再来。如今听说贾讷将赴任眉州,那里的儿童远远便知传颂父母官的德政,如同当年百姓称颂良吏;你这位使君也早已准备好酒具,以待宾客、施行仁政。站在鹿头山向北遥望,应当能遇见南飞的大雁;在人日(正月初七)那天,东郊依然可见盛开的梅花。我已年老,不堪再作《乐职》那样的颂诗,后辈们不妨去寻觅如王褒(字子渊)那样的才华之士来歌颂贤政。
以上为【送贾讷倅眉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贾讷:字思益,北宋官员,时任眉州通判。
2. 倅:通判的别称,州郡副长官。
3. 眉:指眉州,今四川眉山一带,苏轼故乡。
4. 当年入蜀叹空回:苏轼早年曾随父苏洵自眉州出川赴京,后多年在外,未能归蜀,此处有遗憾之意。
5. 未见峨眉肯再来:言自己当年未得细览峨眉胜景,故不愿轻言重返,暗含对故乡的眷恋。
6. 童子遥知颂襦裤:化用“襦袴歌”典故,指百姓称颂贤吏,如同东汉廉范被百姓歌颂“廉叔度,来何暮?不禁火,民安作。昔无襦,今五绔”。
7. 使君先已洗樽罍:使君指贾讷,洗樽罍表示准备宴饮,喻其礼贤下士、善待宾客。
8. 鹿头:鹿头山,在四川德阳一带,为入蜀要道。
9. 人日东郊尚有梅:人日为农历正月初七,古人有登高、赏梅习俗。东郊指眉州城东,梅花尚开,点明时节与风物。
10. 乐职:《诗经·小雅》中有《南有嘉鱼》《南山有台》等“乐宾”“乐职”之诗,多用于歌颂官吏贤德。子渊:西汉辞赋家王褒,字子渊,蜀地人,以文采著称,此处借指文才出众者。
以上为【送贾讷倅眉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贾讷出任眉州通判所作,表达了对友人赴任的祝贺与期许,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年华老去、壮志难酬的感慨。诗中融合了地理、历史、典故与个人情感,既有对友人政绩的祝愿,也有对自身境遇的唏嘘。语言典雅含蓄,意境开阔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沉郁与旷达并存的风格。
以上为【送贾讷倅眉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七律,结构严谨,情感层层递进。首联以“当年入蜀”起笔,既点明地理背景,又抒发个人感慨,为全诗奠定怀旧与感喟基调。颔联转写贾讷赴任,借用“童子颂襦裤”与“使君洗樽罍”两个典故,既赞其德政可期,又显其礼贤之风,语意双关,含蓄隽永。颈联写景,北望雁来,东郊梅发,既有空间之辽阔,又有时间之流转,寓情于景,气象清朗。尾联陡转,自叹年老不堪作颂,寄望后生,既显谦退,又含深意——对贤政的期待不因己衰而减,反托后人以重任,境界高远。全诗融叙事、写景、抒情、用典于一体,体现苏轼晚年诗歌圆熟老成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送贾讷倅眉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情致婉转,用典自然,于送别中寓身世之感,非徒应酬之作。”
2. 《御选唐宋诗醇》卷三十九:“语虽平淡,意实深厚。‘我老不堪歌乐职’一句,自伤亦所以重望于人,忠爱之忱,溢于言表。”
3. 《苕溪渔隐丛话·后集》引蔡宽夫语:“东坡晚年诗,尤好以乡里故事入句,如‘鹿头北望’‘人日东郊’之类,亲切有味,非泛然咏景者比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卷五十六:“‘童子遥知’一联,暗用廉叔度事而不露痕迹,东坡用典之妙,此类最工。”
5. 清代纪昀批点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前四句写贾讷,后四句写己,宾主分明,而气脉贯通。结语尤为浑成,有悠然不尽之致。”
以上为【送贾讷倅眉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