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暮鼓晨钟自有节奏地敲响,我关上房门,独自枕着孤影面对将尽的灯火。
拨开表面的白灰,底下仍是通红的炭火,我躺卧床上,静听着外面萧萧的雨声敲打着窗棂。
以上为【书双竹湛师房二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双竹湛师房:指杭州西湖附近双竹寺中湛法师的居所。双竹,寺名,因寺中有两株竹而得名;湛师,法号湛的僧人。
2. 暮鼓朝钟:寺庙中傍晚击鼓、清晨鸣钟,用以报时和警醒修行者。
3. 自击撞:自然地敲击,指钟鼓之声按时响起,无人刻意操控,亦含自然天成之意。
4. 闭门孤枕:关门独卧,形容清修独处之境。
5. 残釭(gāng):将尽的灯。釭,灯盏。
6. 白灰:炭火燃后表面结成的白色灰烬。
7. 旋拨:随即拨开。
8. 通红火:指灰烬下尚未熄灭的炽热炭火。
9. 萧萧:风雨声,此处形容雨落之声。
10. 雨打窗:雨水敲打窗户,渲染孤寂氛围。
以上为【书双竹湛师房二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历双竹湛师禅房时所作,描绘了僧院清寂的生活场景,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。诗中通过“暮鼓朝钟”“闭门孤枕”“残釭”“雨打窗”等意象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孤高清冷的意境,表现出禅修生活的规律与淡泊。同时,“白灰旋拨通红火”一句既写实又富含哲理,暗示在沉寂外表下仍蕴藏着生命的热力,暗喻禅心不灭、道性常存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思想后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书双竹湛师房二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为苏轼早期参访佛寺时所作,风格清幽淡远,极具禅意。首句“暮鼓朝钟自击撞”,以听觉开篇,勾勒出寺院日常的庄严节律。“自”字尤为精妙,既写出钟鼓依时而鸣的自然秩序,又暗含“无心而应”的禅理——万物运行不假人为,恰如禅心自在。次句“闭门孤枕对残釭”,转入视觉与心境描写,诗人独处一室,与残灯相对,孤寂之感油然而生,却无悲苦,反显安详。
第三句“白灰旋拨通红火”是全诗最富哲思的一笔。表面写取暖动作,实则寓意深刻:外相虽冷(白灰),内里犹热(通红火),正如修行者外表枯寂,内心却保有觉悟之光。这一细节生动体现了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的般若智慧。末句“卧听萧萧雨打窗”,以动衬静,雨声愈显夜之寂静,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澄明与安宁。
全诗四句皆景语,却句句含情寓理,不着议论而禅意自现。苏轼此时虽未经历后期贬谪的磨难,但已显露出对佛教思想的深刻体悟。此诗可视为其“以儒修身,以佛养心”人生哲学的早期体现。
以上为【书双竹湛师房二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十二:“语极清冷,而意含暖意。‘白灰旋拨’一句,妙在无意中见道。”
2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引查慎行评:“此诗写禅房夜景,不着一禅语,而禅味盎然。‘通红火’三字,是破暗之灯,亦是心头一点灵光。”
3. 《历代诗话》引吴乔《围炉诗话》:“苏子瞻诗,能于平淡中出奇致。‘卧听萧萧雨打窗’,似闲笔,实乃收拾全神,静极生动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情景交融,动静相生。钟鼓自鸣,人天合一;残灯孤枕,尘虑俱消。非深于禅理者不能道。”
以上为【书双竹湛师房二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