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长沙人只用一天时间煨熟了笾中之笋,这美味在鹦鹉洲前方的人们还无从知晓。烦劳您送来助我煮汤饼的笋,那笋头高耸突兀,仿佛老鼠在篱笆间穿梭。
以上为【谢惠猫儿头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谢惠:答谢他人馈赠。惠,赠送。
2. 猫儿头笋:一种形似猫头的竹笋,因顶端圆钝而得名,可能为地方特产品种。
3. 长沙:今湖南长沙市,此处或泛指南方产笋之地。
4. 一日煨笾笋:形容竹笋易熟,用笾(古代竹制食器)盛而煨之,一日即可食用。
5. 鹦鹉洲:原为汉阳长江中的沙洲,位于今武汉附近,诗中借指某地,或为虚指。
6. 走送:急忙派人送去,形容馈赠之殷勤。
7. 烦公:劳烦您,敬语,指赠笋之人。
8. 助汤饼:用于搭配汤饼(类似今日面条的面食),指笋可作佐餐佳品。
9. 猫头突兀:形容笋头粗大突出,形状不平顺,有拙朴之趣。
10. 鼠穿篱:比喻笋形参差如老鼠在篱笆中钻行,亦或形容其生长环境野趣盎然。
以上为【谢惠猫儿头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所作,题为《谢惠猫儿头笋》,是一首典型的酬赠之作,表达了对友人馈赠猫儿头笋的感激之情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意象生动,通过“煨笾笋”“猫头突兀”等描写,既写出笋的形态与风味,又暗含生活情趣。诗中“长沙一日煨笾笋”点出地方风物,“鹦鹉洲前人未知”则略带调侃,暗示此味珍稀难得。后两句转写馈赠之谊,“走送烦公”显出友情真挚,“鼠穿篱”之喻虽俚俗却形象传神,体现苏轼善以寻常物事入诗、化俗为雅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谢惠猫儿头笋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小,却意趣盎然。首句“长沙一日煨笾笋”从地域风物入手,点出笋之鲜嫩易熟,暗示其品质上乘;次句“鹦鹉洲前人未知”形成空间对照,突出此味之罕见,亦隐含自得之意。后两句转入人际情感,“走送烦公”四字亲切自然,将友人殷勤馈赠之态跃然纸上;结句“猫头突兀鼠穿篱”看似俚俗,实则妙笔——以“猫头”状笋形,以“鼠穿篱”描其姿态,既写实又富想象力,赋予寻常食材以生命动感。全诗融风物、人情、趣味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“以俗为雅,以谐为庄”的诗歌美学,也展现了他在贬谪生活中对日常之美的敏锐捕捉与诗意升华。
以上为【谢惠猫儿头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未对此诗单独评述,但归类于酬赠类诗作,认为其“语近情真,不假雕饰”。
2. 清代纪昀评苏轼诗多“信手拈来,皆成妙谛”,此类小品尤见性情。
3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提及此诗或作于黄州时期,时苏轼常与邻里交往,诗中“走送烦公”或反映其与地方士人互动之实。
4. 《宋诗鉴赏辞典》未收录此诗,然同类题材如《豆粥》《撷菜》等均被评“于琐事中见真情”,可资参照。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指出,苏轼晚年诗作“愈趋平淡而味愈厚”,此类酬赠小诗正体现其“寓深意于浅语”的艺术成熟。
以上为【谢惠猫儿头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