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涓涓细流如泪水般流淌,日暮时分在小桥头满怀惆怅。
衰败的杨柳叶落尽空余枝干,仍被寒霜冷风不停地吹打。
以上为【小桥柳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小桥柳:唐代洛阳园林中常见景致,白居易《魏王堤》诗云"柳条无力魏王堤"
2. 细水涓涓:化用《诗经·小雅》"涓涓源水,不壅不塞"意象
3. 日西惆怅:暗合《诗经·王风·君子于役》"日之夕矣,羊牛下来"的黄昏愁绪
4. 衰杨:古人杨柳常混称,庾信《枯树赋》"昔年种柳,依依汉南;今看摇落,凄怆江潭"
5. 霜风:秋风,鲍照《代白纻曲》"穷秋九月荷叶黄,北风驱雁天雨霜"
以上为【小桥柳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白居易晚年咏物抒怀之作,通过小桥柳树的衰败意象寄托人生感慨。前两句以"细水似泪"与"日西惆怅"的意象叠加,营造出哀婉的抒情氛围;后两句借"衰杨空枝"与"霜风吹不休"的坚韧形象,暗喻晚年生命的孤寂与顽强。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物象到心境的自然转化,体现白居易后期诗风的白描特质。
以上为【小桥柳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展现白居易将生命体验融入自然观照的卓越能力。首句"细水涓涓"以通感手法勾连视觉与情感,使流水成为内在心绪的外化载体,与李煜"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"异曲同工。次句"日西惆怅"既点明具体时辰,又暗含《离骚》"日忽忽其将暮"的生命意识,小桥头的空间定位则延续了唐代"灞桥折柳"的送别传统。后两句聚焦柳树形态,"叶尽空枝"的简练白描,既符合植物季相特征,又暗喻人生晚境的萧疏;"犹被霜风吹不休"的转笔,在残酷自然力的持续侵袭中,凸显出生命固有的韧性,这种"哀而不伤"的表达,与刘禹锡"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"的豪迈形成互补。全诗通过时间维度(日西)、空间节点(桥头)、物象特征(细水/衰杨)的巧妙配置,构建出情景交融的典型意境。
以上为【小桥柳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阮阅《诗话总龟》引《古今诗话》:"乐天《小桥柳》'衰杨叶尽空枝在',写物之工,直摄造化之魂"
2. 明·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:"白傅咏物绝句,'犹被霜风吹不休'七字,真得老杜'无边落木萧萧下'之神,而简淡过之"
3. 清·潘德舆《养一斋诗话》:"此诗后二句即屈原'虽九死其犹未悔'意,但以平易出之,可见唐贤境界"
4. 近人俞陛云《诗境浅说续编》:"二十八字中,有泪痕,有霜影,有风声,如闻桓伊挽笛,渐入凄咽"
以上为【小桥柳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