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贞观六年(公元632年)夏季四月,皇帝在九成宫避暑。
这座宫殿就是隋朝的仁寿宫。
(它)覆盖山峦而构筑殿堂,截断深邃的山谷形成池沼;
跨引水流架设楹柱,分裂山岩耸立起宫阙。
高大的楼阁四周建起,长长的廊庑向四方延伸。
房屋栋宇错综相连,亭台楼榭高低错落。
抬头仰望…
以上为【九成宫醴泉碑铭】的翻译。
注释
九成宫:唐代皇家离宫,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,由隋代仁寿宫改建而成。
醴泉:甘美的泉水。古人将醴泉的出现视为天下太平的祥瑞。
维:句首语气词,无实义。
贞观六年:公元632年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。
孟夏之月:夏季的第一个月,即农历四月。
冠山抗殿:冠,覆盖。抗,举,引申为建造。指宫殿覆盖山峦,依山而建。
绝壑为池:绝,截断。壑,山谷。指截断深邃的山谷,形成池沼。
跨水架楹:楹,厅堂前的柱子。指跨越水流架设柱廊。
分岩竦阙:竦,耸立。阙,宫门前的望楼。指劈开山岩,耸立起宫阙。
周建:四周建造。
四起:向四方延伸。
楝宇胶葛:楝宇,屋舍。胶葛,交错纠缠的样子。
台榭参差:台榭,亭台楼阁。参差,高低不齐的样子。
以上为【九成宫醴泉碑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段为碑铭的序文开头,以典雅宏丽的骈文记述九成宫的来历与壮观景象。开篇点明时间、人物、地点,清晰扼要。紧接着,作者以一连串精炼的四字短语,从大处着笔,运用“冠”、“抗”、“绝”、“为”、“跨”、“架”、“分”、“竦”等一系列有力的动词,生动地描绘出宫殿依山傍水的雄伟气象和巧夺天工的建筑奇观。这不仅是在写建筑,更是在彰显大唐王朝继隋而起,革故鼎新、承天受命的气度。文章气势磅礴,对仗工整,辞藻华美而不失庄重,充分体现了唐初文章的盛世气象,也为后文发现醴泉、颂扬君主德政埋下了伏笔。
以上为【九成宫醴泉碑铭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段开篇文字虽短,但艺术成就极高,充分展现了初唐骈文的典型风格。
1. 空间营造的宏大叙事
作者并非平铺直叙地介绍宫殿,而是以极具张力的空间叙事手法,勾勒出一幅立体的、动感的建筑画卷。他笔下的九成宫并非被动地坐落于山水之间,而是主动地“冠山”、“绝壑”、“跨水”、“分岩”,显示出一种征服自然、驾驭环境的磅礴力量。这种写法,将静态的建筑赋予了动态的生命力,其宏伟壮丽,令人震撼。
2. 炼字铸句的精湛功力
文章采用标准的四六骈体,对仗工稳,音韵铿锵。尤其是一系列动词的运用,可谓字字千钧。“冠”、“抗”写出了宫殿居高临下的气势;“绝”、“为”体现了改造自然的魄力;“跨”、“架”展现了建筑的灵巧与和谐;“分”、“竦”则突出了人工与天工的完美结合。这种高度的语言概括力和表现力,是骈文艺术的极致体现。
3. 政治寓意的含蓄表达
此文名为碑铭,实为颂圣。描绘前朝(隋)的仁寿宫被本朝(唐)沿用并改名,本身就含有贬隋扬唐、彰显本朝正统性的意味。而将宫殿描绘得如此壮丽非凡,并置于“贞观”这个治世年号之下,其深层用意在于烘托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。宫殿的壮美,正是帝国强盛、君主贤明的外在象征,为后文醴泉的出现——这一标志君王德行的“祥瑞”——提供了合乎逻辑的华丽背景。
以上为【九成宫醴泉碑铭】的赏析。
辑评
《九成宫醴泉碑铭》因其文、书双绝,历来备受推崇。
清·林云铭《古文析义》:评此篇:“……叙事中复挟秀宕渊奥之气,固是杰作。”
后世学者:普遍认为,魏徵此文 “气象宏阔,骨力雄健”,是“初唐骈文中最具代表性的庙堂之作” 。其开篇 “冠山抗殿,绝壑为池”等句,“以排山倒海之笔势,写宫阙之壮丽,非止于物象,更见大唐开国之气魄” 。同时,此文与欧阳询的楷书珠联璧合,“文因书而流传更广,书因文而价值倍增” ,共同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瑰宝。
以上为【九成宫醴泉碑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