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险峻的山峰连接着北面的丘陵,高耸的山顶高出南面的山岭。
山中建有凌风高榭,登临回望,只见河流蜿蜒于山北之阴。
河岸险峻,水位随季节涨落;急流与平缓处交错,深浅不一。
水流本自三源汇合,而高楼高耸,可四面俯瞰。
楼上有离群独处的游子,心中满怀思归之情。
落日余晖映照长长的江岸,灿烂光辉照亮水中的深处。
云气升起,山岭忽而变暗;夕阳西下,溪流半明半暗。
此地虽美,终究不是我的故乡,为何还不辞官归隐呢?
以上为【登玄畅楼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玄畅楼:南朝齐隆昌元年(494)建于东阳郡(今浙江金华),为当地名楼;沈约曾任东阳太守,此诗即任上所作。
2. 危峰带北阜:险峻高峰连接北面丘陵;“危”指高峻,“阜”为小山丘。
3. 高顶出南岑:山顶高出南面山岭;“岑”指小而高的山。
4. 陵风榭:高耸凌风的楼阁;“陵”通“凌”,意为超越、高临。
5. 川之阴:河流北岸(山南水北为阳,水北则为阴,此处或泛指水边背光处)。
6. 三派:三条支流;金华地处瀔水(婺江)流域,由东阳江、武义江、永康江等汇合而成。
7. 四临:四面皆可俯视,形容楼高视野开阔。
8. 离群客:远离群体的游子,诗人自指。
9. 抽簪:古人用簪束发戴冠,抽簪即解冠归隐,代指出仕为官者辞官退隐。
10. “信美非吾土”句:化用王粲《登楼赋》“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”,表达异乡虽好终非故园之叹。
以上为【登玄畅楼】的注释。
评析
沈约《登玄畅楼》是南朝山水诗向抒情哲理过渡的重要作品。全诗前半写登楼所见之壮阔山水,后半转写羁旅思归之情,结构清晰,情景交融。诗人以精工笔法描绘自然地貌(“岸险每增减,湍平互浅深”)、光影变化(“落晖映长浦,焕景烛中浔”),展现出南朝诗对物象观察的细腻;而结尾“信美非吾土,何事不抽簪”化用王粲《登楼赋》“虽信美而非吾土兮,曾何足以少留”,直抒宦游之倦与归隐之志,体现了士人面对美景仍难解乡愁的普遍心理。此诗兼具谢灵运山水之工与鲍照情感之烈,是齐梁时期山水诗成熟的标志之一。
以上为【登玄畅楼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登玄畅楼》以登高望远为线索,层层展开空间与情感。开篇四句勾勒山势:北阜南岑,危峰高顶,突出楼台所踞地势之雄。继而写水——岸之险、湍之变、流之源、台之高,地理特征与建筑高度相映成趣,体现南朝诗人对自然结构的理性把握。颈联起转入人事,“离群客”点明身份,“慕归心”直揭主旨。随后以“落晖”“焕景”“云生”“日下”四组光影意象,绘出黄昏江景的明暗交织,绚烂中透出苍茫。尾联陡然收束于内心诘问:如此美景,非我故土,为何仍恋禄不归?“抽簪”之问,非真不能归,而是仕隐矛盾的典型心理写照。全诗语言典雅而不雕琢,写景精确而富层次,抒情含蓄而有力度,标志着山水诗从“形似”向“情理”深化的关键一步。
以上为【登玄畅楼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梁书·沈约传》:“约性颇质素,居处不尚华侈,然为郡必登临赋咏,《登玄畅楼》诗传诵一时。”
2. 钟嵘《诗品》卷中:“沈约诗,工于形似,善摹山水,如‘岸险每增减,湍平互浅深’,可谓体物浏亮。”
3. 萧子显《南齐书·文学传论》:“约等文皆用宫商,将平上去入四声……故其诗清靡,有‘落晖映长浦’之句,时人效之。”
4. 方回《瀛奎律髓》卷一(虽为唐宋律诗选,但追论源流):“沈休文此诗,已开唐人登览之体,‘信美非吾土’一语,杜甫《登楼》‘花近高楼伤客心’实祖之。”
5. 陈祚明《采菽堂古诗选》卷二十七:“休文此作,景真语炼,结用王仲宣语而更觉沉痛,盖身历其境,非徒模拟也。”
以上为【登玄畅楼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