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百姓日夜悲叹流离失所,只听见朝廷宣称天下太平。
万里江山云雾苍茫动荡,深更风雨中宝剑似在悲鸣。
桓温岂能真正理解王猛?徐庶却始终深知孔明。
莫用箫管吹奏关塞悲曲,连野花闲草都不忍听此哀声。
以上为【次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次韵:依他人诗作韵脚唱和。
生民:百姓。
零丁:流离孤苦貌。
中朝:朝廷中枢。
桓温、王猛:东晋大将桓温曾招揽名士王猛,但王猛认为桓温不足成事(典出《晋书》)。
徐庶、孔明:徐庶荐诸葛亮于刘备,称其才远胜自己(典出《三国志》)。
关塞曲:边塞哀曲,多抒征戍之苦。
以上为【次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王冕此诗的核心在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政治批判精神。诗中双重对比鲜明:一是百姓苦难与朝廷谎言的对比,二是历史中“识才”与“不识才”的对比。尾句“野花闲草不胜情”以物拟人,将自然景物情感化,暗示山河含悲,深化了批判力度。艺术上,诗歌融典故于现实关怀,对仗工稳(如“万里江山”对“五更风雨”,“桓温”对“徐庶”),情感层层递进,堪称元末律诗精品。
以上为【次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强烈的现实批判与历史典故交织,揭露元末社会动荡中朝廷粉饰太平与民生疾苦的矛盾。首联以“叹零丁”与“说太平”对照,直指统治阶层虚伪;颔联以“江山莽荡”“剑悲鸣”隐喻乱世危机;颈联借桓温不识王猛、徐庶深知孔明的典故,讽刺当权者不能识贤用才;尾联以箫管禁吹哀曲、草木含愁作结,深化家国忧思。全诗沉郁顿挫,用典精切,体现了王冕作为隐士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。
以上为【次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《元诗选》评王冕:“诗多忧时之作,慷慨深沉,得杜少陵遗意。”
清代学者纪昀称其“用典如盐著水,讽喻犀利而不失雅正”。
现代学者钱基博在《中国文学史》中指出:“元末诗家中,王冕以孤傲称,此诗可见其胸中块垒。”
此诗作于元末乱世,农民起义纷起(如红巾军),朝廷仍苟安粉饰。王冕身为隐士,屡拒征召,诗中借古喻今,既批判时政,也暗含对贤才不遇的自我投射。诗中“剑悲鸣”亦暗示乱世中武力纷争的必然性。
以上为【次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