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走遍天涯海角,心意仍未尽兴;无论到何处,总想让人心安。
山中的年高僧依然健在,案头的《楞严经》却已不再翻看。
斜倚枕上,只见几片落花残留;闭门独处,新生的竹子已自成千竿。
客人来了,奉茶之后别无所有,卢橘杨梅都还带着酸味。
以上为【赠惠山僧惠表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赠惠山僧惠表:题目标明此诗是苏轼写给无锡惠山寺僧人惠表的赠诗。
2. 行遍天涯意未阑:意谓游历四方而兴致未尽。“阑”同“残”,尽也。
3. 将心到处遣人安:希望用自己的心意使他人安宁,体现菩萨行精神。
4. 山中老宿依然在:“老宿”指年高德劭的僧人,此处或指惠表本人或其师辈。
5. 案上《楞严》已不看:《楞严经》为佛教重要经典,此句暗示已达“不立文字”之境,不必拘泥经卷。
6. 攲枕落花馀几片:“攲(qī)枕”即斜靠枕头,表现闲适之态;“落花”象征春去、时光流转。
7. 闭门新竹自千竿:写幽居环境,新竹自生自长,象征清净无为、自然生长的禅意。
8. 客来茶罢空无有:待客仅以茶,别无他物,突出生活简朴。
9. 卢橘杨梅尚带酸:卢橘即枇杷,与杨梅皆初熟之果,味尚酸,喻修行尚未圆满。
10.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,反映其融合儒释的思想境界。
以上为【赠惠山僧惠表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赠予惠山僧人惠表之作,体现了诗人晚年对禅理的体悟与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。全诗语言简淡自然,意境清幽深远,融写景、抒情、说理于一体。通过描写山中静谧之景与僧人简朴生活,表达对超脱尘世、安心自在境界的向往。尾联以“茶罢空无有”“果尚带酸”暗喻修行未竟、心境未圆,亦含自谦与共勉之意。整体风格冲和淡远,深得禅诗三昧。
以上为【赠惠山僧惠表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前两联写人与境,后两联写事与感,层层递进。首联“行遍天涯”展现苏轼一生漂泊的经历,“将心遣人安”则转出慈悲胸怀,由己及人,具大乘气象。颔联一“在”一“不看”,形成张力:外相虽存,执著已去,体现“得意忘言”的禅宗思想。颈联写景极富画面感,“落花”与“新竹”并置,既有凋零之叹,又有生机勃发之象,暗合无常与恒常的哲理。尾联看似平淡,实则意味深长:“茶罢空无有”既写实又象征——宾主相契于无言,物质匮乏而精神充实;“尚带酸”三字尤为精妙,以味觉写修行次第,含蓄隽永。全诗无一字说禅,而禅意盎然,堪称东坡晚年诗中融通三教、归于平澹的代表作。
以上为【赠惠山僧惠表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旷绝俗,不着色相,得禅家‘无住’之旨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四十三:“语极冲淡,而寄托遥深。‘已不看’三字最得上乘禅味。”
3. 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:“‘将心遣人安’一句,具菩萨低眉之相,非徒作诗而已。”
4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此诗作于元丰七年以后,东坡居常润间,与僧道交游甚密,故多此类清言妙韵之作。”
5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‘新竹自千竿’,‘自’字最妙,见天地生物之机,非人力所与。”
以上为【赠惠山僧惠表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