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人何似似春雨,歌舞农夫怨行路。
君看永叔与元之,坎轲一生遭口语。
两翁当年鬓未丝,玉堂挥翰手如飞。
教得滁人解吟咏,至今里巷嘲轻肥。
君家联翩尽卿相,独来坐啸溪山上。
笑捐浮利一鸡肋,多取清名几熊掌。
我倦承明苦求出,到处遗踪寻六一。
凭君试与问琅邪,许我来游莫难色。
翻译
这个人(指王滁州)像什么?就像春雨一般,让农夫在耕作中载歌载舞,却也有人抱怨他妨碍了行路。你看欧阳修与王元之(王禹偁),一生坎坷,饱受流言蜚语的攻击。当年两位老先生还未生白发,于朝廷翰林院中挥笔如飞,才思敏捷。他们教化滁州百姓懂得吟诗作赋,至今街巷间还传诵着嘲笑权贵肥马轻裘的诗句。你家世代显赫,尽是公卿将相,而你却独自寄情山水,在溪山间静坐长啸。你笑着舍弃如鸡肋般微不足道的浮名小利,反而赢得如熊掌般珍贵的清誉高名。大丈夫贵在自重,真正价值难以轻易售出;那两位先贤如今已与青山同在。后来的太守更加风雅,要追随前人足迹,以诗为伴,甘于清瘦。我厌倦了朝廷生活,苦苦请求外放,每到一处都追寻欧阳修(六一居士)的遗踪。请你替我问问琅琊山中的古人,是否允许我前来游览,莫要拒绝我的诚意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滁州见寄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他人原诗的韵脚顺序和用韵字数作诗,为唱和诗的一种高级形式。
2. 斯人何似似春雨:此句双关,“斯人”指王滁州,说他如春雨润物,既有益民生,也可能因湿润道路而遭行人埋怨。
3. 歌舞农夫怨行路:农夫因春雨利于耕种而欢欣歌舞,但行路之人则因泥泞而怨恨,喻施政难以两全。
4. 永叔:欧阳修,字永叔;元之:王禹偁,字元之。二人皆曾任滁州太守,且以文名著称。
5. 坎轲一生遭口语:指欧阳修与王禹偁虽才华横溢,却屡遭贬谪,受人攻讦。
6. 鬓未丝:头发尚未变白,形容年富力强之时。
7. 玉堂:指翰林院,宋代高级文官起草诏令之所。
8. 滁人解吟咏:指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倡导文学,影响深远,使民间亦尚诗文。
9. 轻肥: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“乘肥马,衣轻裘”,代指权贵豪奢生活。
10. 六一:欧阳修自号“六一居士”,此处代指欧阳修本人。“寻六一”即追寻其遗迹。
11. 琅邪:即琅琊山,在今安徽滁州,欧阳修曾在此建醉翁亭,写下《醉翁亭记》。
12. 试与问琅邪:拟人手法,仿佛琅琊山有灵,可代为传达意愿。
13. 莫难色:不要露出为难之色,即希望对方答应自己的游访请求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滁州见寄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“次韵”王滁州之作,即依照原诗的韵脚和大致结构进行唱和。全诗借咏王滁州之政绩与品格,追怀欧阳修、王禹偁等先贤,抒发自己对仕途浮沉的厌倦及对清高人格的向往。诗中融汇历史人物与现实情感,既赞他人之德,亦寓己之志。通过对比“卿相”与“溪山”、“浮利”与“清名”,凸显诗人崇尚精神自由、鄙薄功名利禄的价值取向。末尾以“寻六一”“问琅邪”作结,将个人情怀寄托于山水与先贤之间,意境悠远,余韵绵长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滁州见寄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起笔以“春雨”设喻,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良政可能带来的双重评价,既体现政治智慧,又暗含对王滁州的肯定。继而引入欧阳修、王禹偁两位历史人物,不仅因他们都曾任滁州太守,更因其命运多舛却坚守文道,成为士人楷模。苏轼借此表达对理想人格的敬仰,并自然过渡到对王氏“捐浮利”“取清名”的赞美。诗中“丈夫自重贵难售”一句,掷地有声,彰显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——不以仕进为荣,而以节操为贵。结尾转入自身境遇,“我倦承明苦求出”,直抒胸臆,表明厌倦宫廷生活的真情实感。“到处遗踪寻六一”则展现出苏轼对文化传统的深切认同与追慕。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流畅,用典贴切而无堆砌之嫌,情感由他人及己,由古及今,由事及理,层层推进,堪称次韵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次韵王滁州见寄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因人及古,托物寓意,盖借滁守之事以写胸中块垒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三:“语意浑成,感慨深至。‘笑捐浮利一鸡肋’二句,最得渊明遗意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东坡和作,往往能夺胎换骨。此诗追怀永叔,情文并茂,非徒应酬之作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常以唱和诗抒怀,此篇尤见其对欧阳修之景仰,兼寓身世之感。”
5. 张鸣《苏轼诗选》:“全诗脉络清晰,从王滁州写起,转至欧、王二公,再归于自身,层层递进,体现了苏轼善于融情入史的特点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王滁州见寄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