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榴花似火,看看又见,麦秋时候。枝上鸣蜩,断续一庭金奏。翠沼风漪未定,看叶底、明珠圆溜。苔径黝,虾须挂处,有人消瘦。
翻译
石榴花红似火焰,转瞬间又到麦收时节。枝上蝉鸣声声,在庭院中断续奏响金色乐章。翠绿池塘风拂涟漪未定,看那荷叶底下水珠圆润溜转。青苔小径幽暗,珠帘悬挂之处,有人形影消瘦。
遥想当年欢愉时光,正当鸿雁初来,芙蓉花开之后。蔓草遍野青翠茂密,只觉内心愁绪依然如旧。欲将相思之情托寄,却见雾霭迷蒙不堪回首。凝望久久,唯见寒鸦在稀疏柳枝间独自啼鸣。
以上为【玉漏迟 · 初夏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海榴:石榴别名,《太平广记》引《酉阳杂俎》"新罗国多海榴"
2. 麦秋:麦收时节,《礼记·月令》"孟夏之月,麦秋至"
3. 鸣蜩:蝉鸣,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"五月鸣蜩"
4. 虾须:帘子流苏,陆畅《帘》"劳将素手卷虾须"
5. 蔓草青芜:《诗经·郑风·野有蔓草》"野有蔓草,零露漙兮"
6. 寒鸦疏柳:秦观《满庭芳》"斜阳外,寒鸦万点,流水绕孤村"
以上为【玉漏迟 · 初夏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以"海榴似火"的炽烈意象开篇,通过"麦秋时候"的物候转换,构建出初夏特有的时空维度。刘基巧妙运用"鸣蜩金奏"的听觉盛宴与"风漪明珠"的视觉玲珑,在周邦彦"燎沉香,消溽暑"的静观外,别创动态交织的感官世界。下阕"蔓草青芜"的荒芜意象与"雾烟惨淡"的迷障形成呼应,将个人相思升华为时代悲音,体现明初词人特有的历史苍凉。
以上为【玉漏迟 · 初夏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当作于刘基仕明初期,是其《写情集》中时序词的代表。上片以"海榴似火"的强烈色感破题,既应和欧阳修《渔家傲》"五月榴花妖艳烘"的节令特征,又以"看看又见"的口语化表达暗含光阴惊心之叹。"鸣蜩金奏"通感妙用,将《礼记·月令》"蝉始鸣"的物候记录转化为宫廷雅乐意象,与后文"有人消瘦"形成盛衰对照。"翠沼风漪"三句继写池苑静谧,却以"明珠圆溜"的动态细节暗藏《楚辞·湘夫人》"遗余褋兮澧浦"的遗珠之憾,而"苔径黝"的幽深与"虾须挂"的华美,正见作者身处朱明新朝却心怀隐忧的复杂心境。下片"缅想欢娱"陡转,以"鸿雁来初"暗指元末乱世中与宋濂等人的知交,"芙蓉开后"则化用李白"清水出芙蓉"喻高洁品格。"蔓草青芜"既承《诗经》怀人传统,又暗指当时政坛草莽新贵的现实困境。"雾烟惨"的视觉阻隔与"寒鸦啼"的听觉凄厉,最终在"疏柳"意象中完成从个人情思到历史悲感的升华,这种将词体艳科传统改造为政治抒怀的笔法,正是刘基"开明三百年词运"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玉漏迟 · 初夏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沈雄《古今词语》:"伯温《玉漏迟》绵丽幽绝,'枝上鸣蜩,断续一庭金奏'真能得夏初神理。视宋末《乐府补题》诸作,更多沧桑之感。"
2. 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"刘文成《玉漏迟·初夏》情韵不减少游,而骨力过之。'蔓草青芜,但觉暗愁依旧'九字,包含无限兴亡之感。"
3. 永瑢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:"基词风华秀逸,如《玉漏迟》结句'寒鸦自啼疏柳',神韵逼近唐人,而沉郁处直通辛陆。"
4. 吴梅《词学通论》:"青田《写情集》中,《玉漏迟》最为隽上。'看叶底明珠圆溜'七字,体物之工,足与梅溪争席。"
以上为【玉漏迟 · 初夏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