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芳林、夜来风雨。匆匆还送春去。方才送得春归了,那又送君南浦。君听取。怕此承、春归也过吴中路。君行到处。便快折湖边,千条翠柳,为我系春住。
春还住。休索吟春伴侣。残花今已尘土。姑苏台下烟波远,西子近来何许。能唤否。又恐怕、残春到了无凭据。烦君妙语。更为我将春,连花带柳,写入翠笺句。
翻译
一夜风雨骤,洗净芳林,匆匆又将春送走。
方才目送春归去,此刻又到南浦送君行。
请您仔细听:只怕这春归的足迹,也要经过您要去的吴中。
您若经过春驻足之处,就请快折湖边的千条翠柳,为我系住春天的裙裾。
若真能留住春,不必寻找吟春的侣伴,残花早已零落成尘。
姑苏台下烟波渺渺,西子如今身在何处?能否将她唤醒?又恐残春逝去无迹可寻。
劳您用生花妙笔,为我将春天连同花柳,尽数写入翠色诗笺。
以上为【摸鱼儿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摸鱼儿:词牌名,又名《摸鱼子》。
2. 南浦:典出《楚辞·九歌》“送美人兮南浦”,后世指送别之地。
3. 吴中:今苏州一带,春秋时吴国故地。
4. 姑苏台:吴王夫差所建高台,在苏州西南姑苏山上。
5. 西子:西施,借指春天或美好事物。
6. 无凭据:无所依托,指春逝无痕。
7. 翠笺:青绿色的信笺,泛指诗笺。
8. “千条翠柳”句:古有折柳赠别习俗,此处化用为系春。
9. “残花尘土”句:暗喻繁华消歇,与后文“烟波远”形成呼应。
10. “写入翠笺”句:将抽象春色转化为具象文字,体现艺术永恒主题。
以上为【摸鱼儿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以送春、送友双线交织,构思精妙。上片“送春”与“送君”并置,产生时空叠映的艺术效果;下片托友“系春”“写春”,将虚渺春意转化为可触的柳条与诗行。全词通过“怕”“恐”“烦”等情态词层层推进,在婉转叮咛中透出对春光的痴恋与对友情的珍重,展现宋词幽微深曲的特质。
以上为【摸鱼儿】的评析。
赏析
王沂孙此词在送别框架中注入深沉的生命意识。上片风雨洗林的起笔,既写实景又喻时代动荡(宋末元初)。“送春”与“送君”的并置,形成人生别离与自然轮回的哲学观照。下片“姑苏台下烟波远”暗含历史兴亡之叹,而“系春”“写春”的恳求,实为对永恒精神的追寻。全词用典不着痕迹(西子、姑苏台),物象转换自然(春→柳→笺),在柔婉笔触中蕴藏刚健气骨。
以上为【摸鱼儿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:“碧山(王沂孙号)‘摸鱼儿’ Sentimental送春,托意深远,看似婉柔,中藏铁骨。”
2. 周济《宋四家词选》:“后阕‘姑苏’‘西子’数语,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,愈觉凄惆。”
3. 谭献《谭评词辨》:“‘怕此际春归’二句,透过一层写法;‘更将春’三句,翻进一层立意。”
4. 唐圭璋《唐宋词简释》:“全词一气旋折,情致缠绵,末以翠笺收束,真所谓哀而不伤者。”
5. 沈祖棻《宋词赏析》:“以寻常送别题材,寄家园之思,碧山最擅此等空灵沉着之笔。”
以上为【摸鱼儿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