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从北方来到南方的人,哪里算是真正的归宿呢?醉眼朦胧中,只见参星西斜,月影半倾。将来若想认识那吴地女子的容颜,就应在三更时分,手持烛火,凝望这梅花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杨公济:宋代诗人杨杰,字公济,与苏轼有诗文往来。
2. 北客南来:指苏轼原籍四川眉山,地处北方(相对于江南而言),一生辗转各地任职,此处泛指自己作为北方人迁徙至南方。
3. 岂是家:意谓南方并非故乡,暗示漂泊无依之感。
4. 参月:指参星与月亮,古人常以星月位置判断时间。“参”读shēn,为二十八宿之一,位于西方,傍晚出现,夜深则西斜。
5. 半横斜:形容月亮偏斜,已过中天,点明时间为深夜。
6. 他年:将来某一天。
7. 吴姬:吴地的美女,泛指江南女子,此处借指梅花之美。
8. 秉烛:手持蜡烛,典出《古诗十九首》“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”,表达珍惜时光、赏玩美景之意。
9. 对此花:指观赏梅花。
10. 梅花十绝:指一组共十首咏梅绝句,此为其一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《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》组诗之一,借咏梅抒怀,表达羁旅漂泊之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诗人以“北客南来”自况,流露出身世飘零、无处为家的感慨;后两句转写梅花,将梅花拟作美人,寄托了对高洁品格或理想境界的追寻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深远,融情于景,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依然保持的旷达与审美情趣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前两句写景叙事,后两句抒情寄意,结构紧凑而层次分明。“北客南来岂是家”一句,直抒胸臆,道出诗人长期宦游、居无定所的无奈与苍凉。苏轼一生屡遭贬谪,足迹遍及黄州、惠州、儋州等地,虽身处南方,却始终难以真正融入,故有“岂是家”之叹。次句“醉看参月半横斜”转入夜景描写,以“醉”字点出心境迷离,又以星月西斜暗示夜深人静,烘托孤寂氛围。
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现实之悲转向理想之美。“他年欲识吴姬面,秉烛三更对此花”,诗人将梅花比作吴地美人,极言其清丽动人。三更秉烛观花,既显珍视之情,亦含执着之意。此联化用古诗意象,却不落窠臼,赋予梅花以人格魅力,也折射出诗人虽处逆境仍不改其志的精神风貌。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,充分展现了苏轼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语极清浅,而意自深远,东坡善以寻常语发不寻常情。”
2. 纪昀《纪批苏诗》卷二十引查慎行语:“‘醉看参月’写出客中夜深不寐光景,‘秉烛三更’与‘吴姬’映带,皆以虚笔传神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轼诗集合注》评此诗云:“借梅花以寓思乡怀人之意,语婉而意深。”
4. 清代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十按:“此诗盖寓仕途偃蹇,无所归宿之意,而托之梅花,风致嫣然。”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