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明月清辉洒落,云影缓缓移入轩窗;星光闪烁,银河半隐于远山之间。夜已深长,宫门的鱼形钥匙尚未收回,悠扬的凤箫声仍在青翠山间回荡。寒风瑟瑟拂过琴弦,香雾迷蒙沾湿了女子的发髻。众人欣喜于太守(使君)能奏乐助兴,万人争相观看那如火龙般辉煌的归城盛景。
以上为【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述古:陈襄,字述古,时任杭州知州,苏轼同僚兼好友。
2. 有美堂:位于杭州吴山绝顶,由北宋名臣梅挚所建,取“君子有美”之意,为当时登览胜地。
3. 娟娟:形容月亮明媚柔美的样子。
4. 潋潋:水光闪动貌,此处形容星光闪烁。
5. 星河:银河。
6. 鱼钥:古代宫门或府衙用鱼形铜锁,夜间闭门时插钥,未收钥表示门未关,夜宴未散。
7. 凤箫:箫的美称,相传箫声如凤鸣,亦指笙箫类乐器。
8. 翠微:青翠的山色,此处指吴山。
9. 弦柱:琴弦与调音柱,代指琴乐。
10. 使君:汉代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,此处指陈襄。火城:形容灯火辉煌如火龙般的仪仗队或归途盛况。
以上为【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友人陈襄(字述古)同游杭州有美堂后乘月夜归所作,描绘了一幅清幽与繁华交织的夜归图景。前两联写景,以“云月侵轩”“星河隐山”勾勒出静谧高远的夜色,辅以“鱼钥未收”“凤箫犹在”,暗示宴乐之久、兴致之浓。颈联转写细微感受,“凄风”“香雾”既实写环境,又暗含情绪流动。尾联点题,赞颂太守与民同乐,万人空巷,火城如昼,展现出宋代地方官吏与士民共庆的和谐图景。全诗情景交融,音律谐美,体现了苏轼早期七律的工致与情韵。
以上为【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典型的七言律诗,格律严谨,意境层次分明。首联以“云月”“星河”起笔,营造出清旷高华的夜景氛围,“稍侵轩”三字赋予月光以动态感,仿佛悄然入户,引人入胜。颔联由景入事,“鱼钥未收”点明时间之晚,“凤箫犹在”则延续听觉意象,使笙箫余韵缭绕山间,极具空间纵深感。颈联细腻入微,“凄风经弦柱”既写风拂琴弦之声,亦暗含清冷之感;“香雾著髻鬟”则转写女子情态,香雾迷离,鬓影婆娑,富于生活气息与审美情致。尾联宕开一笔,由个人感受转向群体场面,“共喜使君能鼓乐”既赞陈襄善政能乐,又体现官民同欢之治世气象;“万人争看火城还”以壮丽画面收束,灯火如海,人潮涌动,极显归程之盛。全诗融写景、叙事、抒情于一体,语言清丽而不失雄健,展现了苏轼早年律诗的成熟技艺与开阔胸襟。
以上为【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清婉可诵,‘娟娟云月’一联,写景入神,‘火城’结语,气象宏阔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十六:“前四句写夜景,清幽中见深远;后四句写归情,细腻处带豪气。苏公早岁律诗,已具大家风范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‘鱼钥未收’见良宵之难尽,‘凤箫犹在’状余音之不绝。对仗精工,意脉连贯。”
4. 清·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‘香雾凄迷著髻鬟’,写来旖旎,非老杜‘香雾云鬟湿’不能匹敌,然更添一分清逸。”
5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竹坡诗话》:“东坡守杭日,与陈述古游赏甚多,此诗记夜归情景,有太平气象,足见其时吏治之和、民情之乐。”
以上为【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