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已舍弃了乘坐肩舆,也不再骑那如风般迅疾的骏马,但家中旧日的景物依然留存,如那熟悉的杨柳枝条。
一曲清雅的乐音近来听来更觉动听,昔日五陵少年的豪迈气概尚未完全消退。
以上为【刘顗宫苑,退老于庐山石碑庵,顗,陕西人,本进士换武,家有声伎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刘顗(yǐ):宋代人,陕西籍,原为进士出身,后改习武事,故称“换武”。晚年隐居庐山石碑庵。
2. 宫苑:或指其曾任职宫廷或园林管理,亦可能为尊称其居所。
3. 退老于庐山石碑庵:指刘顗晚年归隐于庐山石碑庵。庐山在江西,为历代文人隐逸胜地。
4. 换武:原为文进士,后转为武职,宋代有“换授”制度,文官可申请改任武职。
5. 声伎:指家中蓄养的歌伎舞女,反映其昔日生活的富贵风雅。
6. 肩舆:轿子,代步工具。此处表示已不再乘车马出行,体现退隐之态。
7. 蹑风骓:骑乘如风般迅疾的骏马。“骓”原指项羽坐骑,此处泛指良马。
8. 杨柳枝:古时庭院常见植物,亦为乐府曲名,双关语,既指实景,又暗示音乐与往昔生活。
9. 清商:古代乐调名,音调凄清哀婉,多用于表达高洁情怀。
10. 五陵豪气:五陵为汉代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(咸阳一带),为豪侠少年聚集之地,后借指少年豪杰之气。
以上为【刘顗宫苑,退老于庐山石碑庵,顗,陕西人,本进士换武,家有声伎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所作,题咏刘顗晚年退居庐山石碑庵的生活情状。诗中通过今昔对照,既表现了主人公归隐后的闲适生活,又暗含其内心仍存豪情壮志的复杂心境。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,借“肩舆”“风骓”写身之退隐,以“杨柳枝”“清商曲”寄情之未泯,“五陵豪气”一句尤为点睛,彰显人物不因年老而颓唐的精神风貌。全诗融叙事、抒情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对士人出处进退的深刻理解与人文关怀。
以上为【刘顗宫苑,退老于庐山石碑庵,顗,陕西人,本进士换武,家有声伎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层次分明,情感深沉。首句“肩舆已弃蹑风骓”,以两个动作对比开篇:“弃”显退隐之决绝,“蹑风骓”则追忆昔日驰骋之姿,形成强烈的时间张力。次句“旧物犹存杨柳枝”,笔锋一转,由动入静,杨柳依依,既是眼前景,又是记忆的象征,寄托着对往昔生活的眷恋。
后两句转入听觉与精神层面:“一曲清商近尤好”,音乐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,清商之音愈显美好,正说明心境并未枯寂;结句“五陵豪气未全衰”,直抒胸臆,点出主人公虽退居山林,然少年英气犹存,精神不老。此句气势顿起,使全诗在淡泊中见雄健,正是苏轼一贯推崇的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审美境界。
此外,诗中意象选择极具典型性:肩舆、风骓、杨柳、清商、五陵,皆具文化积淀,层层叠加,构建出一个既有生活实感又有历史纵深的人物形象。苏轼以极简之笔,写出退隐者复杂的心理状态——既有放下,也有坚守;既有寂寞,更有自持。
以上为【刘顗宫苑,退老于庐山石碑庵,顗,陕西人,本进士换武,家有声伎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“语淡而意远,写退老而不落衰飒,有风骨焉。”
2. 清·纪昀评曰:“前二句写景寓情,后二句振起精神,‘五陵豪气’一语,足为退士生色。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:“苏诗善写豪宕之气,即退隐之作,亦不作寒俭语。‘清商’‘豪气’二语,见其胸次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收录此诗,但在论述苏轼咏人诗时指出:“东坡写退士,每于萧疏处见豪情,非徒摹其形迹,实得其神理。”可为此诗旁证。
以上为【刘顗宫苑,退老于庐山石碑庵,顗,陕西人,本进士换武,家有声伎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