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竹箱里放着嫁衣,素绢裙也已备齐,随时准备完成儿女的婚事。
若无其他牵挂而心中思念家乡,只需跨上马鞍,便可启程归去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安节:苏轼伯父苏涣之子,名不详,“安节”或为其字,生平事迹记载较少。
2. 诵此句:指苏轼回忆并吟诵其伯父诗中“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”一句,作为此次作诗的缘起。
3. 韵:指依照伯父原诗的用韵来创作新诗,属“次韵”或“依韵”之作。
4. 竹笥(sì):竹制的箱子,古代常用于盛放衣物,此处指嫁妆。
5. 练裙:白色熟绢制成的裙子,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穿,象征朴素洁净。
6. 随时毕婚嫁:意谓子女婚事已准备停当,可随时完成。
7. 无事:指家中诸事已安顿妥帖,无所牵挂。
8. 若相思:倘若心中有所思念。
9. 征鞍:远行的马鞍,代指出行、启程。
10. 还一跨:重新跨上马鞍,意为随时可以动身归去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送别伯父苏安节所作,借其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中的诗句“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”为韵脚,依韵赋诗以抒离情。全诗语言简淡自然,情感含蓄深沉。前两句写家事安排妥当,暗喻亲人远行无后顾之忧;后两句转写思念与归意,以“征鞍还一跨”收束,既呼应伯父原诗中旅途景象,又寄托了对亲人顺利归乡的祝愿。整首诗在平淡中见深情,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温厚敦朴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结构谨严,情意绵长。首句“竹笥与练裙”以具体物象开篇,描绘家中为子女婚嫁所做的准备,生活气息浓厚,亦显家族伦理之重。次句“随时毕婚嫁”进一步说明家事已理,亲人远行可无挂碍,实为安慰之语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家事转入离情,“无事若相思”设一假设情境,表达即便万事俱备,思念之情仍难以抑制;“征鞍还一跨”则以动作作结,干脆利落,既有游子欲归的迫切,也有苏轼对伯父归程的体贴与祝福。全诗用词朴素,意境清远,承袭杜甫以来“即事名篇”的传统,于日常琐事中寄寓深情,展现了苏轼早年诗风中细腻温厚的一面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按:此诗为熙宁年间苏轼在凤翔任判官时所作,时其伯父苏安节将归蜀,轼因诵其先人旧句而赋诗送别。诗中“竹笥”“练裙”皆婚嫁之具,言家事已备,使行者安心。
2. 清·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卷三:“此诗质而不俚,浅中见深。‘征鞍还一跨’五字,写出归心之切,而含蓄不尽。”
3. 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载:苏涣(伯父)有子安节,尝仕宦在外,后归蜀。苏轼与其关系密切,多有唱和。此诗作于治平末或熙宁初,为早期酬赠之作。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未录此诗,然近人陈衍《宋诗纪事》引此诗,称“语虽浅近,情实真挚,可见东坡天性”。
以上为【伯父《送先人下第归蜀》诗云:「人稀野店休安枕,路入灵关稳跨驴。」安节将去,为诵此句,因以为韵,作小诗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