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初春时节,台阶下的竹笋已开始萌发,厨房里腌菜坛中的旧酸菜也快倒空了。我时常绕着麦田寻采野荠菜,勉强在僧舍中煮些山野菜羹充饥。园中因久旱无雨滋润,菜苗不生,又何须叹息呢?既然自身与时代相违,不如退而归耕。想要观察岁月流转的痕迹,自有其处——看看鬓角间已生出的两三根白发便知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次韵: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,是古代文人酬答的一种方式。
2. 子由:苏轼之弟苏辙,字子由,与其兄并称“二苏”。
3. 新春阶下笋芽生:指春天到来,竹笋破土而出,象征生机。
4. 霜齑(jī):腌制的酸菜或咸菜。齑,切碎后腌制的蔬菜。
5. 旧罂(yīng):旧陶罐,此处指盛腌菜的坛子。
6. 野荠:野生荠菜,一种可食野菜,常生于田边荒地。
7. 强为僧舍煮山羹:勉强在寺庙或简陋居所中煮野菜汤。强,勉强;山羹,山野菜煮成的汤。
8. 园无雨润何须叹:园中因久旱无雨,作物不长,但作者认为不必为此叹息。
9. 身与时违合退耕:自身志向与时代不合,理应退隐务农。语出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谁以易之?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,岂若从辟世之士哉?”
10. 鬓间秋色两三茎:鬓发中的白发如秋霜,比喻年华老去。“秋色”喻白发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其弟苏辙(子由)所作《种菜久旱不生》的唱和之作。诗中借种菜不得、天旱无收之景,抒写人生失意、年华老去的感慨。表面上写生活困顿、田园荒芜,实则寄托了诗人仕途坎坷、与时不合的无奈与超然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情感深沉内敛,在平淡叙述中蕴含哲理,体现了苏轼“外儒内道”的人生态度和以平常心观照人生的智慧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“种菜久旱不生”为题眼,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切入,展现诗人身处逆境时的精神境界。首联写春笋萌发与家中腌菜将尽,形成自然生机与人间窘迫的对照。颔联写诗人亲自采荠煮羹,虽清苦却自得其乐,体现其安贫乐道之志。颈联转入议论,“何须叹”三字豁达洒脱,表达对天灾人祸的坦然接受;“身与时违”则点明政治失意的现实,引出“退耕”之思,暗含归隐之意。尾联尤为精妙,由外物之衰转至内在之变,以“鬓间秋色”代指白发,将时光流逝具象化,含蓄深沉,余味无穷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入情,由事及理,语言平实而意蕴丰厚,典型体现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淡泊、通透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淡而意远,于琐事中见襟怀,非胸中有万卷书、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到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四十三:“‘欲看年华自有处’一句最得含蓄之致,不言老而老意自见,真诗家妙境。”
3. 冯应榴《苏文忠公诗合注》:“此诗为和子由作,兄弟唱酬,情真语挚。‘身与时违合退耕’,盖有感于党争之烈,进退出处之难也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:“苏轼往往以极平常语说极深刻理,如此诗末二句,看似不经意,实则千锤百炼,耐人咀嚼。”
以上为【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