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环州之地多是清澈的流水,沿海之处尽是苍翠的山峦。
用这无穷无尽的自然美景,来寄托我这有限的生命时光。
东家供奉着孔子,西家供奉着颜回。
市场交易童叟无欺,从不二价;农人耕作安分守己,不争田地。
连周公与管叔、蔡叔那样的兄弟纷争,我也只愿他们能各居茅屋三间,相安无事。
我只要一顿饱饭便已满足,饭前还可用薇蕨野菜充饥。
学生送来柴米,解救我家厨房无炊之困。
一壶酒,一只鸡,放声高歌,为我年华老去送行。
禽鸟游鱼哪里懂得这些道理?只是因为我内心闲适,万物才显得自在。
天地悠悠,未必真如我所感,姑且乐享我心中认定的乐趣罢了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环州:泛指边远之地,此处或指苏轼被贬之所(如惠州一带),非实指唐代环州。
2. 白水:清澈的河流。
3. 际海皆苍山:沿海之处都是青翠的山峦。
4. 彼无尽景:指自然山水的无穷美景。
5. 寓我有限年:将自己短暂的人生寄托于永恒的自然之中。
6. 东家著孔丘,西家著颜渊:形容邻里皆尊崇圣贤,社会风气淳厚。
7. 市为不二价:市场交易公平,不欺诈。
8. 农为不争田:农民安分耕作,不因田地起争执。
9. 周公与管、蔡:周公旦与其弟管叔鲜、蔡叔度,曾因政见不同发生叛乱。此处反用其事,表达宁愿化干戈为玉帛的理想。
10. 茅三间:三间茅屋,象征简朴生活。
11. 薇蕨:两种可食野菜,古有伯夷、叔齐采薇首阳山之典,喻清贫守节。
12. 馈薪米:学生赠送柴火和粮食,指门生照顾老师生活。
13. 厨无烟:家中断炊,无米下锅。
14. 华颠:花白的头顶,指年老。
15. 酣歌饯华颠:纵情歌唱,为自己的老年送行。
16. 我适物自闲:出自《庄子》,意为当我心境安适时,万物也显得自在。
17. 悠悠未必尔:世间未必真如此闲适,乃自我宽慰之语。
18. 聊乐我所然:姑且享受我所认同的生活方式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仿陶渊明《归园田居》组诗而作,借田园生活抒写超然物外、安贫乐道的情怀。全诗以自然山水起笔,继而描绘理想中的淳朴社会,再转入自身简朴生活与师生情谊,最终升华至“我适物自闲”的哲理境界。诗人虽身处贬谪困境(时在惠州),却以旷达之心化解忧患,表现出对精神自由的坚守。其思想融合儒、道,既有对圣贤的敬仰,又有对自然之道的体悟。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,深得陶诗神韵,却又自有苏轼的洒脱气象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晚年贬居岭南时所作,属其和陶诗中的代表作之一。全诗结构清晰,由景入情,由外而内,层层递进。开篇以“环州多白水,际海皆苍山”勾勒出一幅辽阔清丽的南方山水图,奠定了全诗宁静悠远的基调。接着,诗人将无限自然与有限人生相对照,透露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。中间部分虚构一个理想社会——人人尊贤、市不二价、农不争田,甚至希望历史上的政治纷争也能化为茅屋三间的和平共处,展现出儒家仁政理想与道家无为思想的融合。
后半转入个人生活写照,“一饭足”“薇蕨补”极言生活之简,“馈薪米”见人情之暖,“斗酒只鸡”“酣歌华颠”则显其豪情不减。结尾两句“禽鱼岂知道,我适物自闲”是全诗点睛之笔,化用庄子“鱼乐之辩”,强调主观心境决定外物感受,体现苏轼“境由心造”的哲学智慧。最后以“悠悠未必尔,聊乐我所然”收束,既清醒认识到现实并不完美,又坚持守护内心的安宁与快乐,这种“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”的态度,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核心所在。
艺术上,此诗语言平实质朴,不事雕琢,深得陶诗真味,但内在气韵更为开阔洒脱,体现了苏轼“和陶而不泥于陶”的创作特点。全诗融哲理、情感、生活细节于一体,堪称宋代和陶诗中的上乘之作。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费衮《梁溪漫志》卷七:“东坡在海外,尝和陶《归园田居》等诗,读之使人萧然有出尘之想,盖其心和则境和矣。”
2. 明·袁宏道《瓶花斋集》:“苏长公和陶诗,如象山浴象,虽欲效其浑沦,终带雄爽之气。如‘我适物自闲’一语,便是坡老本色。”
3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此首格近渊明,而意态自别。起四句高旷,中段寓理想于虚设,后乃归于安命,脉络井然。”
4. 清·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:“和陶者,惟东坡能得其神。不求形似,而自合清远之致。如‘门生馈薪米’等语,即事即理,陶公复生,亦当首肯。”
5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附论:“苏和陶诸作,实为其晚年思想之结晶。此诗‘我适物自闲’一句,最足见其融合儒道、超然物外之精神境界。”
以上为【和陶归园田居六首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