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山间小路蜿蜒曲折,草木葱茏,忽然看见初升的太阳已照上高耸的山峰。
平坦的湖面种植着水稻,宛如西蜀的田园风光;高耸的楼阁连绵入云,仿佛楚地的渚宫般壮丽。
残雪映照山色,闪烁着清冷的光芒;薄薄的冰层覆盖水面,暗流缓缓融化。
溪水边的野鹤突然受惊飞起,冲人而过,飞向那遥远的南山深处,不知已飞入第几重山峦。
以上为【溪堂留题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溪堂:临溪而建的厅堂,或为某处具体建筑名,亦可泛指山中居所。
2. 三径:典出《三辅决录》,指隐士居所的小路,常代指隐居之地。
3. 萦回:曲折环绕。
4. 蒙:草木茂盛貌。
5. 千峰:形容群山众多。
6. 西蜀:今四川一带,以农业发达、梯田如画著称。
7. 渚宫:春秋时楚国别宫,位于今湖北江陵,此处借指高阁连云的壮丽景象。
8. 耿耿:明亮闪烁的样子。
9. 暗溶溶:水流暗动、冰层渐融之状。
10. 南山:泛指南方的山岭,亦可能特指终南山之类象征隐逸的山岳。
以上为【溪堂留题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溪堂留题所作,描绘了一幅清幽壮美的山野晨景图。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自然景色,从近处的草树、小径,到远处的日出、高山,再转至平湖稻田与高阁连云,视野由低到高、由近及远,层次分明。中间两联对仗工整,意象丰富,既写实景又寓情于景。尾联以野鹤飞入南山作结,意境悠远,含蓄表达超脱尘世、向往自然的情怀。全诗语言清新,气韵流畅,体现了苏轼融写景、抒情于一体的高超艺术手法。
以上为【溪堂留题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溪堂”为立足点,展开一幅清晨山野全景图。首联写晨景初启,“三径萦回”点出环境幽静,“忽惊初日上千峰”中的“忽惊”二字极富动感,既写出朝阳骤然跃出的视觉冲击,也暗含诗人内心的惊喜与豁然开朗之感。颔联以比喻拓展空间:将平湖种稻比作西蜀,突出其丰饶之美;高阁连云拟为渚宫,渲染其雄伟之势,一农一文,一实一虚,相映成趣。颈联转入细微描写,光影与水态交融,“照山光耿耿”是视觉清寒,“笼水暗溶溶”则兼有触觉流动,冷寂中蕴含生机。尾联以动态收束,野鹤“冲人起”打破宁静,却又引向更深远的“南山”,余韵无穷。整首诗结构严谨,写景由静而动、由明而幽,最终归于空灵,体现了苏轼善于在寻常景物中提炼诗意、寄托情怀的艺术功力。
以上为【溪堂留题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写景如画,层次井然,尤以‘轻冰笼水暗溶溶’一句,写冬尽春初之微候,最为传神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二十三:“三四切地,五六写景入微,结语宕出,有不尽之意。东坡律诗之妙,于此可见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起语清绝,中二联壮阔与幽细并存,末以飞鹤收之,飘然欲仙,非公不能为此语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补订本:“苏诗善以宽缓之笔写雄奇之景,此篇‘平湖种稻如西蜀’等句,不假雕饰而气象自宏,正其典型。”
以上为【溪堂留题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