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现在身强力壮,发那悲秋的哀叹干什么。无论在村外的江边,都要像看待「空花」一样。
还在想济汾河横中流的情景,兰菊纷纷各半。楼船远去,白雪纷飞,唯有年年飞来的大雁。
版本二:
不必为秋天的萧瑟而悲伤,今年身体康健,仍可登高设宴。
江边村落与海滨之地,一切繁华景象都如虚幻之花般看待。
依然怀念当年汉武帝巡游横汾的盛况,兰草与菊花交相辉映。
如今楼船远去,唯有雪花纷飞如乱舞,徒然年复一年地飞过南归的大雁。
以上为【点绛唇 · 庚午重九】的翻译。
注释
点绛唇:词牌名。调名用南朝江文通《咏美人春游诗》:「江南二月春,东风转绿蓣。不知谁家子,看花桃李津。白雪凝琼貌,明珠点绛唇。行人成息驾,争拟洛川神。」元《太平乐府》注「仙吕宫」。高拭词注「黄鐘宫」。《正音谱》注「仙吕调」。宋王元之词名《点樱桃》;王梅溪词名《十八香》;张东泽词有「邀月过南浦」句,名《南浦月》;又有「遥隔沙头雨」句,名《沙头雨》;韩涧泉词有「更约寻瑶草」句,名《寻瑶草》。《清真集》入「仙吕调」。元北曲同,但平仄句式略异。今京剧中犹常用之,《点绛唇》又通称为「点将」,用于元帅升帐、江湖豪客的排山等,其作用是为了表现场面的宏大和增强气氛。
「庚午重九」:明吴讷钞本、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毛本作「庚午重九,再用前韵」。按「前韵」者,同调「我辈情鍾」词也。
悲秋:傅子立注:「宋玉曰:『悲哉,秋之为气也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句出《楚辞章句·卷八·九辨》。」
今年身健:傅子立注:「杜子美《九日》诗:『明年此日知谁健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句出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,见《九家集注杜诗·卷十九》。『此日』原作『此会』,『健』一作『在』。」
江村:元延祐本原校:「一作『江封』」。
海甸:近海地区。南朝齐·孔德璋《北山移文》:「张英风于海甸,驰妙誉于浙右。」此处指郊外。
空花:虚幻之花,喻妄念。傅子立注:「释氏以圆明达观,视世界如空中花耳。」刘尚荣按:「《圆觉经》云:『譬彼病目,见空中华及第二月。善男子空实无华。』」
横汾:据《汉武故事》,汉武帝尝幸河东郡,于汾水楼船宴群臣,自作《秋风辞》,中有「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」句。後因以「横汾」为颂皇帝或其作品之典。傅子立注:「汉武帝初作楼船,遂幸汾阴,祠后土。故李峤《汾阴行》云:『彼汾之曲嘉可游,木兰为楫桂为舟。棹歌微吟綵鹢浮,箫鼓哀鸣白云秋。』李太白:『忆昔传游豫,楼船壮横汾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『汉武帝』云云详见《文选·卷四十五·汉武帝〈秋风辞〉并序》。《汾阴行》见《乐府诗集·卷九十三·〈新乐府辞·汾阴行〉》。太白句出《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》,见《李太白诗集·卷二十一》。」龙榆生笺引汉武帝《秋风辞》:「上行幸河东,祠后土,顾视帝京欣然,中流与群臣饮燕,上欢甚,乃自作秋风辞曰:『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兰有秀兮菊有芳,携佳人兮不能忘。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』」
空有年年雁:傅子立注:「李峤《汾阴行》:『不见秪今汾水上,唯有年年秋雁飞。』」刘尚荣按:「见《乐府诗集·卷九十三·〈新乐府辞·汾阴行〉》、《全唐诗·卷五十七》。」
1. 点绛唇:词牌名,双调四十一字,上片四句三仄韵,下片五句四仄韵。
2. 庚午:指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,干支纪年为庚午年。
3. 重九:农历九月初九,即重阳节。古人有登高、赏菊、饮菊花酒等习俗。
4. 悲秋:古代文人常因秋日萧条而引发伤感情绪,如宋玉《九辩》:“悲哉秋之为气也!”
5. 身健还高宴:指自己身体健康,尚能参加登高宴会,语出欣慰之意。
6. 江村海甸:泛指江南水乡与沿海地区,此处代指杭州一带风光。
7. 空花观:佛教术语,“空花”即虚幻之花,比喻世间万象皆为虚妄不实。
8. 尚想横汾:典出《汉书·礼乐志》,汉武帝曾作《秋风辞》于巡游汾河之上,有“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”之句。
9. 兰菊纷相半:形容兰草与菊花交错盛开,象征高洁品格,亦呼应重阳赏菊之俗。
10. 白雪飞乱:既可解为秋日芦花如雪纷飞,亦可理解为初雪飘落,营造凄清氛围。
以上为【点绛唇 · 庚午重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词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五年(1090年)重阳节所作,时年五十五岁,任杭州知州。全词以旷达之笔写人生感怀,表面豁达超然,实则暗含身世之悲与仕途沉浮之叹。词人借“不用悲秋”开篇,反用传统悲秋主题,表现出一种强自宽慰的态度。后以“空花观”体现佛家思想影响,将世事视为空幻。下片追思帝王巡游之盛,对比当下孤寂,以“白雪飞乱”与“年年雁”收束,意境苍凉,寄寓深远。整体风格冲淡中见沉郁,是苏轼晚年词作中融合儒释、感慨人生的代表作之一。
以上为【点绛唇 · 庚午重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词以重阳节为背景,抒发了苏轼晚年对人生、仕途与自然的复杂情感。开篇“不用悲秋”看似洒脱,实则透露出一种刻意压抑的感伤——正因为易生悲情,才需自我劝慰。继而“今年身健还高宴”,语气轻快,却隐含迟暮之叹:健康已成庆幸之事,可见岁月催人。
“江村海甸,总作空花观”一句,融入佛教思想,将眼前美景视为虚幻泡影,反映出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超然心态,亦是其晚年思想趋于内省与空寂的体现。
下片由现实转入历史追忆,“尚想横汾”引出汉武帝秋风辞的典故,昔日帝王盛会与今日个人孤寂形成强烈对照。“兰菊纷相半”既写景,又喻贤才济济、君臣同乐的理想政治图景,反衬当下政局动荡、自身外放的无奈。
结尾“楼船远,白雪飞乱,空有年年雁”,意象苍茫:昔日楼船不见,唯余风雪漫天,唯有大雁年年往返,无情见证人事变迁。雁本无情,却成为唯一恒常之物,更显人世无常。全词语言简淡,意境深远,在旷达中蕴含深沉的人生悲慨,体现了苏轼“以禅入词”的艺术特色和“外儒内佛”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点绛唇 · 庚午重九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·张藕村《词林纪事·巻五》引楼敬思语:苏公《点绛唇》重九词,「不用悲秋」二旬,翻老杜诗「老去悲秋强自宽,明年此会知谁健」句也。换头使汉武横汾事,兼用李峤诗,亦能变化,其妙在「尚思」二字,「空有」二字,便是化实为虚。
清·陈亦峰《云韶集·巻二十四》:感慨繫之。凄感中自有仙气。
清·陈亦峰《词则·别调集·巻一》:笔意超远,东坡本色。
清·吴子律《莲子居词话·巻四》:楼敬思论苏公《点绛唇》重九词云:「上半翻杜句,下半使汉武帝『横汾』事,兼李峤诗。妙在数虚字运掉,便化实为虚。」此语最得用古之诀。
1. 《唐宋名家词选》(龙榆生编)评曰:“此词托兴高远,语极冲淡,而感慨深至。‘空花观’三字,足见坡公晚年心境。”
2. 《宋词三百首笺注》(唐圭璋笺注)云:“通首以旷达出之,而沉痛弥深。‘楼船远,白雪飞乱’,写尽寂寞江湖之感。”
3. 《苏轼词编年校注》(邹同庆、王宗堂著)指出:“此词作于元祐五年杭州任上,时苏轼虽居要职,然党争渐起,内心颇多忧惧,故借重九抒怀,寓仕隐之思。”
4. 《词学通论》(吴梅著)评:“东坡词豪宕者多,如此等作,乃于平淡中见悲凉,尤为难得。”
以上为【点绛唇 · 庚午重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