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回归山林的岁月已所剩无几,虽尚存炼丹修道之心,又怎能奈何衰老之命?
锦绣般的山谷本应是自然花色浸染而成,明净如镜的潭水则长久与月光相互映照、摩荡。
你正依傍大海观赏初升的朝阳,而我早已横渡江河,击打着素白的浪波。
世人不了解我,这正是我的可贵之处;无需雷雨激荡,也能如龙梭般自由驰骋于天地之间。
以上为【和仲伯达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仲伯达:宋代人物,生平不详,或为苏轼友人,其名见于苏轼诗题中,具体事迹未载于正史。
2. 归山岁月苦无多:指诗人年事已高,归隐山林的时间已不多,流露出对生命将尽的感伤。
3. 丹砂:即朱砂,道教炼丹常用之物,象征长生不老之术。此处代指修道求仙之事。
4. 奈老何:意为“对衰老又能如何”,表达无力抗拒自然规律的无奈。
5. 绣谷:形容山谷景色如锦绣般美丽。
6. 花自染:谓美景乃天然形成,非人力所为,强调自然之美。
7. 镜潭:如镜面般清澈平静的潭水。
8. 相磨:指月光在水面不断映照、荡漾,仿佛与潭水相互摩擦、交融。
9. 横江击素波:化用《楚辞·渔父》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”之意,表现诗人漂泊江湖、不惧风浪的姿态。“素波”指白色的波浪。
10. 龙梭:传说中能腾云驾雾的神梭,常喻非凡之力或超凡脱俗之行。此句谓不必借助外力(如雷雨)也能如龙腾飞,喻精神自由。
以上为【和仲伯达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,题为《和仲伯达》,是酬答友人仲伯达之作。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眷恋、对人生迟暮的感慨,以及坚守自我、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前四句写景寓情,借自然之景表达对长生修道的向往与无奈;后四句转入人事对照,通过“君”与“我”的行迹对比,展现各自志趣,末联更以“人不我知斯我贵”点出孤高自守的人格理想。整首诗语言清丽,意境开阔,情感深沉而不颓丧,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后的旷达胸怀。
以上为【和仲伯达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。首联直抒胸臆,以“归山岁月苦无多”起笔,奠定全诗苍凉而豁达的基调。诗人虽有修道延年之愿(“尚有丹砂”),却深知“奈老何”,坦然面对生命终点,体现出儒家“知命”与道家“顺化”的融合。颔联写景极富画面感,“绣谷”与“镜潭”对仗工整,色彩与光影交织,展现自然的静谧与永恒。“花自染”“月相磨”二语尤为精妙,前者突出天工造化,后者赋予月与水以动态的生命感,暗含诗人与自然合一的理想。颈联转写人事,“君”与“我”分处海与江,一观日出,一击素波,空间拉开而精神并立,既有友情的呼应,又各有志趣的独立。尾联升华主题,“人不我知斯我贵”出自《庄子》“人知之亦嚣嚣,人不知之亦嚣嚣”,彰显不求闻达、自珍自重的士人风骨。结句“不须雷雨起龙梭”更以神话意象收束,表明内在精神已足具飞跃之力,无需外界惊变助力,极具豪迈之气。全诗兼具哲理深度与艺术美感,是苏轼晚年诗歌成熟风格的代表。
以上为【和仲伯达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评:“此诗清旷中有沉郁,晚岁情怀,尽在此二十字中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引冯舒语:“‘花自染’‘月相磨’五字,写景入神,非俗笔所能道。”
3. 清·查慎行《补注东坡编年诗》评此诗:“语虽平淡,意实高远。末联尤见胸次洒落,不假外求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苏诗至此,洗尽烟火,纯是性灵流出。‘人不我知斯我贵’,真得庄周之髓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指出:“此诗作于贬谪后期,心境趋于宁静,然内蕴仍存抗争之力,‘击素波’‘起龙梭’皆不甘沉沦之象。”
以上为【和仲伯达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