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何时才能顺应自然的变化,采集那众多芬芳的香物?佛门讲经的法会早已冷清,斋食钵盂也久已荒废凄凉。园中寒凉的蔬菜长出了病态的嫩芽,又有谁来采摘?田地里落叶堆积,空旷的菜畦多半已经荒芜。老楮树忽然生出了金黄色的黄耳蕈,老朋友还特意寄来了洁白的嫩姜芽。我放下筷子,心境萧然,即将再次前往东南方的山中,重入那春日山林采笋挖蕨的故乡。
以上为【与参寥师行园中,得黄耳蕈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参寥师:即僧人道潜,字参寥,苏轼好友,著名诗僧。
2. 黄耳蕈(xùn):一种可食用的黄色菌类,因色黄形似犬耳,故称“黄耳”。楮树所生者尤为名贵。
3. 遣化:顺应自然的变化。遣,顺;化,造化、自然之变。
4. 法筵斋钵:指佛教讲经说法的法会(法筵)和僧人用的食器(斋钵),象征佛法修行生活。
5. 凄凉:此处指佛法衰微、修行生活冷落。
6. 寒蔬病甲:寒冷季节蔬菜新生的嫩叶出现病态,甲指初生的嫩叶如甲片状。
7. 空畦:荒废的菜畦。
8. 老楮(chǔ):老的楮树,一种常见乔木,其皮可造纸,亦常生菌。
9. 黄耳菌:即黄耳蕈,生于楮、槐等树上,味美可食。
10. 白芽姜:初生的嫩姜芽,色白味辛,为时令美味,此处体现友人关怀。
以上为【与参寥师行园中,得黄耳蕈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作于苏轼晚年贬谪期间,与僧人参寥子同游园中,见荒园生菌而有感而发。全诗以园中荒芜之景起兴,抒写身世飘零、佛法衰微之叹,又因友人馈赠与自然生机(黄耳菌、白芽姜)而转出一丝慰藉与希望。末句“又入春山笋蕨乡”更显超脱之志,表现出诗人虽处困顿仍不失旷达的情怀。诗歌情景交融,由衰飒转向生机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、寄托精神自由的艺术境界。
以上为【与参寥师行园中,得黄耳蕈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一次与参寥禅师共游园中的经历为引,借园中景象抒写人生感慨。首联“遣化何时取众香,法筵斋钵久凄凉”,开篇即从哲理层面切入,“众香”既可指自然界芬芳之物,也可喻佛法妙香,而“法筵斋钵”的“凄凉”则暗含对当下境遇的无奈——佛法难兴,修行生活冷落,折射出诗人身处贬谪、远离庙堂与信仰中心的孤寂。
颔联写园中实景:“寒蔬病甲谁能采,落叶空畦半已荒”,以“病甲”“空畦”“落叶”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荒芜破败的画面,既是眼中之景,更是内心写照,暗示理想田园生活的破灭与无人问津的悲哀。
颈联笔锋一转:“老楮忽生黄耳菌,故人兼致白芽姜”,枯木逢春,老树生菌,是自然生命力的复苏;而“故人兼致”更添人间温情。黄耳菌与白芽姜皆为春日珍馐,不仅象征生机,也承载友情的温暖,使诗情由冷转暖。
尾联“萧然放箸东南去,又入春山笋蕨乡”,诗人放下饭碗,心无挂碍,向往再度进入山林采笋掘蕨的生活。此句意境开阔,充满洒脱与自由,呼应苏轼一贯崇尚自然、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衰飒到生机,由尘世困顿到精神超越,展现了诗人于逆境中寻求心灵安顿的智慧。
以上为【与参寥师行园中,得黄耳蕈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七:“此诗写园荒僧冷,而忽得山珍故人之馈,便觉生意盎然。结语‘又入春山’,翛然有出尘之想,东坡胸次,固非羁绁所能拘也。”
2. 清·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前四句极写荒凉,后四句忽转清丽,所谓‘山穷水尽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’,东坡善为此种转折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‘老楮忽生黄耳菌’,写物之自生自长,不待人力,有天趣。‘故人兼致白芽姜’,人情物理,俱足慰藉。末二句放笔直行,如风行水上,自然成文。”
以上为【与参寥师行园中,得黄耳蕈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