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你我年龄相差尚大,未曾相逢于甲子之年,难以在人前谈论彼此的老去。
更有那八十一岁却目光炯炯、精神矍铄之人,仍能振衣而起,在山间健步如飞。
以上为【子玉以诗见邀,同刁丈游金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子玉:人名,生平不详,应为苏轼友人,以诗相邀共游金山。
2. 刁丈:姓刁的长者,“丈”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,亦同行者之一。
3. 金山:位于今江苏镇江,长江南岸,宋代为著名佛教胜地与游览之所。
4. 君年甲子未相逢:意谓对方年龄尚未满一甲子(六十岁),而自己或已年长,故未曾在同龄阶段相遇。
5. 难向人前说老翁:难以在人前谈论“老”这一话题,或暗含对年岁流逝的避讳与感慨。
6. 方瞳:传说中得道之人眼睛的特征,两瞳正圆,象征长寿与仙气,此处指高寿而有神采者。
7. 八十一:具体年龄,可能为实指,亦可泛指高龄。
8. 奋衣:振衣,整理衣衫,形容行动利落、精神饱满。
9. 矍铄:形容老年人精神健旺的样子。
10. 走山中:在山中行走,突出其体力充沛,不输青年。
以上为【子玉以诗见邀,同刁丈游金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应子玉之邀,与刁丈同游金山时所作,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。诗中通过对比自身与“方瞳八十一”的老者形象,既表达了对年寿与精神状态的思考,也流露出对生命力旺盛者的钦佩之情。诗人并未直接描写金山之景,而是借人物形象抒怀,体现其超然物外、重神轻形的审美取向和人生哲思。全诗以平实语句承载深刻意涵,展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淡远、内敛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子玉以诗见邀,同刁丈游金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题为应酬之作,却无俗套应景之语,反而以人生年岁与精神状态为核心展开。首句“君年甲子未相逢”,表面言年龄差距,实则隐含时光错位之感,透露出诗人对生命节奏的敏感。次句“难向人前说老翁”,语带婉转,既是对衰老话题的回避,也暗藏自嘲与无奈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推出一位“方瞳八十一”的老者形象,目光如炬、行动矫健,形成强烈反差。此老者或是刁丈本人,或是金山所见高僧隐士,其“奋衣矍铄走山中”的姿态,不仅打破“老”等于衰弱的刻板印象,更寄托了苏轼理想中的生命境界——形衰而神不衰,年高而志不堕。
全诗结构精巧,由己及人,由虚入实,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深沉的生命意识。语言质朴自然,却富含哲理,体现了苏轼晚年对生死、年寿的通达态度。金山之游不在写景,而在写神,正是“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”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子玉以诗见邀,同刁丈游金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语淡而意远,以老境对少年,以矍铄对迟暮,自有天机流动。”
2. 纪昀《纪评苏诗》卷三十五:“‘方瞳八十一’一句,奇警动人,非东坡不能道。”
3. 《苏诗补注》引施元之注:“金山多寿僧,或即指寺中长老,东坡借以明志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竹坡诗话》:“东坡晚岁诗,多寓理于事,如此篇以行迹写精神,不言景而景在其中。”
5. 《清暑笔谈》:“‘难向人前说老翁’,语似平易,实含无限感慨,知音者当自得之。”
以上为【子玉以诗见邀,同刁丈游金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