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暮风生于寒凉水岸,清澈淮河暮潮上涨。
迎风本想举桨前行,遇大浪反停下船桡。
烟波浩渺水面辽阔,参差树林江岸遥远。
夕阳西沉红霞渐收,天空开阔白云消散。
水雁衔着枯芦叶飞,沙鸥隐在荻花丛中。
客途奔波尚未停止,水路还有几重迢迢。
以上为【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】的翻译。
注释
清淮:指淮河,以其水色清澈得名。
暝潮:夜晚涨潮,暝指黄昏。
桡(ráo):船桨,代指船只。
淼漫:水面辽阔无边,出自郭璞《江赋》“状淼漫以无际”。
丹气:夕阳映照的赤霞,亦暗含道家炼丹术语,喻天地精气。
衔芦叶:化用《淮南子》雁衔芦叶以避弋的典故,暗示旅途艰险。
荻苗:水生植物荻的嫩茎,常与秋日漂泊意象关联。
以上为【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以“阻风”为线索,细腻勾勒出羁旅中的矛盾心境。前四句写行动与自然的对抗,中四句转以宏阔笔法展现暮色苍茫的江景,后四句借雁、鸥点出漂泊孤寂,尾联直抒旅途漫长之感。李峤作为宫廷诗人,却在此诗中洗去浮华,以简淡之语寄寓深沉的人生况味,可见初唐向盛唐过渡的诗风演变。
以上为【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】的评析。
赏析
诗题点明“和作”与“阻风”双重背景,开篇即以“寒浦”“暝潮”营造苍凉氛围。动词“迎”“触”“举”“停”生动表现人力与自然力的交锋,而“淼漫”“参差”等叠韵词强化了空间的迷蒙感。颈联“日沉丹气敛”一收一放,暗含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洞察。尾联以“水雁”“沙鸥”自喻,在自由的表象下暗藏羁役之叹,最终以“川路迢迢”收束,余韵悠长。全诗对仗工整而不板滞,景语皆情语,堪称初唐五言排律的典范。
这首诗以阻风之事写人生行路之难,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,又暗含对仕途波折的隐喻。李峤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和空间调度,在严格的律诗中保持气韵流动,展现了初唐诗人向自然取材、以景写心的成熟技巧。
以上为【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】的赏析。
辑评
明·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:“李峤咏物工切,而此篇转向旅途实景,得山水清空之致。”
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:“‘迎风欲举棹,触浪反停桡’十字,写阻风情状如在目前,较之后人铺陈更为凝练。”
近人闻一多《唐诗杂论》:“李峤诗如净玉,此作尤见其将六朝藻绘化为唐音之努力,尾联透出的倦游感,已开孟浩然先声。”
以上为【和杜学士旅次淮口阻风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