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诗鉴赏

深入解读经典诗词,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感。

六祖坛经 · 般若 · 第二节

善知识,迷人口念,当念之时,有妄有非。
念念若行,是名真性。
悟此法者,是般若法;修此行者,是般若行。
不修即凡,一念修行,自身等佛。
善知识,凡夫即佛,烦恼即菩提。
前念迷即凡夫,后念悟即佛。
前念着境即烦恼,后念离境即菩提。
善知识,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。
无住无往亦无来,三世诸佛从中出。
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,如此修行,定成佛道,变三毒为戒定慧。
善知识,我此法门,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。
何以故?
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,若无尘劳,智慧常现,不离自性。
悟此法者,即是无念,无忆无著,不起诳妄,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观照。
于一切法,不取不舍,即是见性成佛道。
善知识,若欲入甚深法界,及般若三昧者,须修般若行,持诵《金刚般若经》,即得见性。
当知此经功德,无量无边,经中分明赞叹,莫能具说。
此法门是最上乘,为大智人说,为上根人说。
小根小智人闻,心生不信,何以故?
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,城邑聚落,悉皆漂流,如漂草叶;若雨大海,不增不减。
若大乘人,若最上乘人,闻说《金刚经》,心开悟解。
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,自用智慧,常观照故,不假文字。
譬如雨水,不从无有,元是龙能兴致,令一切众生,一切草木,有情无情,悉皆蒙润,百川众流,却入大海,合为一体。
众生本性般若之智,亦复如是。
善知识,小根之人闻此顿教,犹如草木;根性小者,若被大雨,悉皆自倒,不能增长,小根之人,亦复如是。
元有般若之智,与大智人更无差别,因何闻法不自开悟?
缘邪见障重,烦恼根深,犹如大云覆盖于日,不得风吹,日光不现。
般若之智亦无大小,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,迷心外见,修行觅佛,未悟自性,即是小根。
若开悟顿教,不执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,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
善知识,内外不住,去来自由,能除执心,通达无碍,能修此行,与般若经本无差别。
善知识,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,大小二乘,十二部经,皆因人置,因智慧性,方能建立,若无世人,一切万法本自不有,故知万法本自人兴。
一切经书,因人说有,缘其人中有愚有智,愚为小人,智为大人。
愚者问于智人,智者与愚人说法,愚人忽然悟解心开,即与智人无别。
善知识,不悟即佛是众生,一念悟时,众生是佛。
故知万法尽在自心,何不从自心中,顿见真如本性?
《菩萨戒经》云:我本元自性清净,若识自心见性,皆成佛道。
《净名经》云:即时豁然,还得本心。
善知识,我于忍和尚处,一闻言下便悟,顿见真如本性。
是以将此教法流行,令学道者顿悟菩提,各自观心,自见本性。
若自不悟,须觅大善知识,解最上乘法者,直示正路。
是善知识有大因缘,所谓化导令得见性。
一切善法,因善知识能发起故。
三世诸佛、十二部经,在人性中本自具有,不能自悟,须求善知识,指示方见。
若自悟者,不假外求,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,无有是处。
何以故?
自心内有知识自悟,若起邪迷,妄念颠倒,外善知识虽有教授,救不可得。
若起正真般若观照,一刹那间,妄念俱灭。
若识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

翻译

展开更多

注释

展开更多

评析

展开更多

赏析

展开更多

拼音版

展开更多

慧能作品

推荐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