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己卯年冬至前两天,海南当地的百姓献来牡蛎(蚝)。
剖开后,得到好几升蚝肉,将肉和汁液放入水中,与酒一同煮食,味道极为鲜美,平生从未尝过。
又挑出其中较大的,直接烤热,就这样大口嚼食,比煮的还要美味。
这海岛上的人吃螃蟹、螺、八足鱼等海产,哪里还需要进献别的珍馐呢?我每每告诫儿子苏过:千万别说出去,恐怕北方的士大夫们听说了,会争相效仿我东坡的做法,主动请求贬谪到海南来,跟我分抢这份美味!
以上为【食蚝】的翻译。
注释
蠔:又作“蚝”,牡蛎。
1. 苏轼(1037—1101):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因党争屡遭贬谪,晚年贬至海南儋州。
2. 己卯:宋哲宗元符二年(1099年),苏轼时年62岁,居儋州。
3. 海蛮:对海南当地黎族或土著居民的旧称,非贬义,乃当时习语。
4. 蠔:即牡蛎,海南盛产,今作“蚝”。
5. 浆:指牡蛎体内的汁液,味极鲜。
6. 炙热:烤至温热。
7. 正尔啖嚼:“正尔”意为“就这样”,“啖嚼”即大口吃。
8. 海国:指海南岛,四面环海,故称。
9. 八足鱼:可能指章鱼或乌贼,古人常误认为鱼类。
10. 过子:苏轼幼子苏过,字叔党,随父贬居海南,时称“小坡”。
以上为【食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文《苏轼文集》收入《佚文汇编》卷六,为元符二年谪居海南儋州时作。
苏轼《食蚝》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式散文,作于其贬谪海南儋州期间(1097–1100)。
全文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记述品尝牡蛎之乐,表面写美食,实则暗含深意:一方面展现其随遇而安、苦中作乐的旷达胸襟;另一方面借“戒过子慎勿说”一句,以反语调侃朝廷党争与贬谪制度——连流放之地竟有如此美味,岂非对“罪臣”之惩罚的讽刺?结尾“争欲为东坡所为,求谪海南”更是以幽默化解政治苦难,体现了苏轼“以谑语藏悲慨”的独特风格。
此文虽短,却情致洒脱,机锋内敛,是其晚年“超然自得”精神境界的生动写照。
以上为【食蚝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食蚝》全文不足百字,却层次分明、趣味盎然。
开篇纪实:“剖之,得数升”显蚝之丰美;“与酒并煮”“炙热啖嚼”写两种吃法,一雅一豪,尽显食趣。
继而宕开一笔:“海国食蟹螺……岂有献□”,以反问强调蚝之美冠绝海产。
最精彩在结尾:表面是父亲叮嘱儿子“保密”,实则以戏谑口吻揭示深层矛盾——贬所竟成乐土,流放反享珍馐!此非真怕人来分食,而是以“恐北方君子闻之”暗讽朝中士大夫汲汲于名位,不知天地之宽、生活之味。
全文无一句怨愤,却在“求谪海南”的荒诞设想中,将政治迫害消解于一笑,真正做到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
语言通俗如话,幽默中见智慧,是苏轼“寓庄于谐”文风的典范。
以上为【食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宋·周紫芝《竹坡诗话》:“东坡在海外食蚝,戒其子勿传,恐人争求谪海南。此虽戏言,然可见其处患难而不改其乐。”
2. 明·袁宏道《瓶花斋集》:“苏公《食蚝》一文,谑浪笑傲,似不经意,而胸中丘壑自见,非真旷达者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古文析义》卷十四:“‘恐北方君子闻之’数语,诙谐中有至理,盖以美食写超然,以戏言藏感慨。”
4. 近代·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:“东坡在海南发现蚝之美,竟怕人知道,这种孩子气的得意,正是他可爱之处,也是他伟大之处——能在地狱里建起天堂。”
以上为【食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