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无事之时在此静坐,一日的光阴仿佛变成了两天。
如果能活七十年,那便如同活了一百四十年。
炼金术何时能成功?(而)白发却日夜不停地生长。
睁开眼(回想)仿佛已过了三千年,快得如同白驹过隙。
正因为如此,我这个东坡老翁,十分看重你(所倡导的)一念清净、心念止息。
趁此时机来登临此轩,目送着渡海的舟船远去。
回归故乡山林的心愿至今未能实现,只好题写此诗寄存在这屋壁之上。
以上为【司命宫杨道士息轩】的翻译。
注释
司命宫:道教宫观名,主管生命的宫府。司命,星名,亦为神名,主管人的寿命。
息轩:杨道士居所的名称。“息”字一语双关,既指休息,亦指息心、止息妄念。
一日似两日:意指内心清净、专注时,主观上会感到时间变长,生命体验更为丰富。
黄金几时成:指道家炼丹术,企图炼成黄金或长生不老丹。
驹过隙:即白驹过隙,形容时间飞逝。语出《庄子·知北游》。
贵汝一念息:看重你所倡导的“一念之息”。贵,意动用法,以...为贵。
过海席:渡海的船帆。席,船帆。
家山:故乡。
以上为【司命宫杨道士息轩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是苏轼借题赠道士阐发其人生哲学之作。全诗以议论为主,围绕“息”(静坐、止息妄念)这一核心展开。开篇四句即以算账式的风趣语言,点出静坐能使生命在主观体验上得以延长的妙处,立意新奇。随后四句转入对生命有限的清醒认知与对时间飞逝的深刻感慨:“黄金”暗指道家徒劳的炼丹术,与“白发”自然生长形成对比,否定外力,肯定自然;“开眼三千秋”极言时光跨度之大,而“驹过隙”则形容其速度之快,巨大的反差强化了人生的短暂感。正是在此深刻的矛盾中,诗人得出“贵汝一念息”的结论,即唯有内心的安宁与超脱才是应对生命短暂的根本之道。结尾四句从哲理玄思回到现实场景,“目送过海席”暗含自身漂泊如“过海席”般的感慨,而“家山归未能”则道出了欲求心灵之“息”而不得的无奈,只好题诗寄意,余韵悠长。
以上为【司命宫杨道士息轩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诗歌的艺术成就,在于其将深邃的哲理与个人的感喟融为一体,并以看似平淡实为奇崛的语言出之。
理想与现实的张力:诗歌构建了多重张力。一是理想中“静坐”延展的生命长度与现实中“白发日夜出”的生命限度的张力;二是超脱的愿望(“一念息”)与尘世的牵挂(“家山归未能”)的张力。这种张力使得诗歌的哲理思考不是空洞的说教,而是扎根于诗人真实的人生体验,因而格外动人。
结构的精巧与转折:全诗结构清晰而富于转折。前四句言静坐之益,是扬;中四句言时光之迫,是抑;随后两句“是故东坡老,贵汝一念息”是承上启下,得出主旨;最后四句则是由理入事,抒发感慨。由虚入实,由理及情,转折自然,脉络流畅。
语言的特色:苏轼的语言在此诗中体现为“清雄”之风。开篇的“一日似两日”如同口语,朴实而奇崛;“黄金”与“白发”的对比,简洁而深刻;“目送过海席”则于平淡的叙述中,蕴含着身世飘零的苍茫之感。这种举重若轻的语言能力,正是苏诗的高妙之处。
以上为【司命宫杨道士息轩】的赏析。
辑评
清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卷中:“‘一日似两日’四语,自是至理,然从香山‘无事日月长’句化出,而更觉透快。后半幅寄慨苍茫,是东坡本色。”
清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此诗乃海外作,诰谓‘目送过海席’句,即公自谓也。‘家山归未能’,是全篇之眼。其‘贵一念息’者,正因归计未成,聊以自遣耳。此种诗看似说理,实则句句是情。”
清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竟住尤佳,此便须住,所谓‘恰到好处’也。此诗纯以神行,不在乎言语之工,而理足情真,弥堪吟咏。”
以上为【司命宫杨道士息轩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