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城头上传来一阵又一阵紧密的鼓声,
城下是暮色中清冷的江水。
我多想效仿那击出《渔阳掺》的鼓曲,
只可惜当今再无祢衡那样刚烈不屈的人了。
以上为【听鼓】的翻译。
注释
叠鼓声:节奏急促、一遍又一遍的鼓声。叠,重复,接连。
暮江清:傍晚时分清冷的江水。
渔阳掺:鼓曲名,又称《渔阳掺挝》。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祢衡曾为鼓吏,在曹操宴席上击奏此曲,鼓声悲壮,听者莫不慷慨。
祢正平:即祢衡,字正平,东汉末名士。他性情刚傲,因触怒曹操而被遣送至荆州刺史刘表处,最终因辱慢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。
以上为【听鼓】的注释。
评析
主题:此诗借“听鼓”之事,抒发了诗人身处晚唐宦官专权、党争激烈的黑暗时代,内心郁结的愤懑之情,以及一种知音难觅、才志不展的孤独与无奈。
手法:
即景生情,托古讽今:前两句写眼前景、耳边声,后两句即由此联想到东汉末年的祢衡,通过古今对比,含蓄地抨击当时社会压抑人才、万马齐喑的现实。
用典精切:祢衡击鼓骂曹的典故,与“鼓声”紧密契合,自然贴切,了无痕迹,却将诗的意境和思想深度极大地拓展了。
以上为【听鼓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小诗在二十个字中,蕴含了巨大的情感张力。
环境的渲染与心境的投射: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。“城头叠鼓声”制造出一种紧张、催迫的氛围,这既是黄昏报时的暮鼓,也象征着官场乃至整个时代令人窒息的压抑感。“城下暮江清”则是一片清冷、寂寥的景象。一上一下,一闹一静,鼓声的喧嚣与江水的清冷形成对比,正是诗人内心烦躁与孤寂交织的写照。
典故的深层意蕴: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。诗人由鼓声联想到《渔阳掺》鼓曲,进而呼唤祢衡。祢衡在此是一个复杂的象征:他代表了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、一种卓尔不群的才华,以及一种因才傲物而导致的悲剧命运。李商隐说“时无祢正平”,表面上是感叹没有这样击鼓的高手,深层含义却有多重:
一是对当下缺乏敢于反抗权贵的直节之士的悲叹。
二是隐含着自己内心怀有祢衡那样的愤慨与傲骨,却无法像他那样痛快淋漓地宣泄。
三也可能包含了对祢衡悲剧结局的清醒认识,暗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即便有祢衡,也难逃厄运。这种复杂的感触,正是李商隐诗歌“沉郁顿挫”风格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听鼓】的赏析。
辑评
(清)沈厚塽《李义山诗集辑评》引何焯评:
“因鼓声而思祢衡之《渔阳掺》,正以见世无知己,不容有为,亦犹祢衡之遇黄祖也。悲愤之意,溢于言表。”
(评点:何焯揭示了诗歌的核心情感是“悲愤”,并指出李商隐的处境与祢衡有相似之处,即怀才不遇,因不容于世而无从施展抱负。)
(清)纪昀《玉溪生诗说》:
“小诗极有意味。末二句一语百伤,蕴藉甚深。不言我欲为之,而曰‘时无’,措辞深婉,怨而不怒,得风人之旨。”
(评点:纪昀盛赞此诗含蓄深沉的艺术魅力,认为后两句将无限的悲伤与感慨凝聚在简练的文字中,表达了怨恨之情却不失温柔敦厚的诗歌传统。)
现代学者刘学锴、余恕诚《李商隐诗歌集解》:
“此诗寄慨在于愤世疾邪与感士不遇。……‘欲问’、‘时无’之叹,既伤时无祢衡其人,亦自伤不遇,深含举世皆醉我独醒之孤独感。”
以上为【听鼓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