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夕阳西下,暮色中红雾升腾,我将船系在牛口镇停宿。
当地百姓偶然相聚,三三两两依傍着古老的柳树。
他们从深谷中背出柴草,见到客人便高兴地出售。
用煮熟的蔬菜作为夜饭,哪里还知道肉与酒的滋味?
北风呼啸吹打着茅屋,墙壁破损处可见满天星斗。
孩子们在一旁咿呀学语,也足以让人感到欢乐而满足。
人生原本清静无求,只因被世俗的诱惑所牵扰。
富贵在眼前炫耀,贫贱却难以坚守。
谁会想到那些隐居深山的人,甘愿与麋鹿为友?
虽身居蛮荒之地,却并不觉得生活卑微困顿。
如今我又是怎样一个人呢?急切地奔走劳碌,不得安宁。
以上为【夜泊牛口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牛口:地名,据考在今湖北省境内,长江沿岸小镇,为古代行旅常经之地。
2. 红雾:指夕阳映照下的暮霭,因光线折射呈红色,故称“红雾”。
3. 依古柳:依靠着古老的柳树,描写村民闲聚之景,亦暗含岁月沧桑之感。
4. 负薪:背负柴草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“伐木丁丁,鸟鸣嘤嘤”,象征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。
5. 夜飧(sūn):晚餐。飧,晚饭。
6. 朔风:北风,寒冷之风,常用于表现荒凉或孤寂氛围。
7. 破壁见星斗:形容房屋破败,墙壁有洞,夜晚可望见星空,极言生活清苦。
8. 咿嚘(yī yōu):婴儿学语声,此处指孩童嬉戏之声,表现家庭温馨。
9. 世味:世俗的欲望与享受,如名利、富贵等。
10. 汲汲:急切追求的样子,语出《礼记·问丧》:“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。”
以上为【夜泊牛口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夜泊牛口》是苏轼在贬谪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,通过夜宿乡村的所见所感,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奔波的反思。全诗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山村居民安贫乐道的生活状态,反衬出自己汲汲于功名的焦虑与不安。诗中“人生本无事,苦为世味诱”一句直指人心,揭示了人之所以烦恼,多源于对外物的执着。结尾“今予独何者,汲汲强奔走”自问自省,流露出深切的自我批判与精神觉醒。此诗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转变,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。
以上为【夜泊牛口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结构清晰,由景入情,层层递进。开篇写景,“日落红雾生”营造出苍茫静谧的黄昏意境,为全诗定下基调。接着描写当地居民的生活场景——“三四依古柳”“负薪出深谷”,笔触朴素自然,充满田园气息。诗人并未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观察民间疾苦,而是以平等之心体察其安贫之乐。“煮蔬为夜飧,安识肉与酒”并非悲叹贫困,而是赞美一种远离物欲、知足常乐的生命态度。
中段转入心理描写,“朔风吹茅屋,破壁见星斗”既写实又象征,外在环境的艰苦反衬出内心的通透与开阔。儿女嬉戏之景更添温情,使“亦足乐且久”一句显得真挚动人。
后半部分直抒胸臆,由他人之乐反观自身之苦。“人生本无事,苦为世味诱”是全诗主旨所在,道出了人类烦恼的根本来源。对比“深山子”甘于寂寞、与自然为伴的生活方式,诗人不禁自责:“今予独何者,汲汲强奔走?”这一问,既是困惑,也是觉醒,标志着苏轼在经历政治挫折后,思想逐渐向老庄与佛禅靠拢的过程。
全诗语言质朴,不事雕琢,却意蕴深远。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山村夜宿图,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自省,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寻求心灵解脱的历程。
以上为【夜泊牛口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东坡此诗,语淡而意厚,于琐细中见性情,非徒纪行而已。”
2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主唐诗,然论及宋诗时称:“苏子瞻《夜泊牛口》,写田家真率之趣,兼寓出处之思,近陶渊明风致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收录此诗,并评曰:“此诗似不经意,而字字踏实,情景交融,感慨遂深。‘破壁见星斗’五字,奇警入神;‘汲汲强奔走’一语,自伤自责,读之令人动容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未选此诗,但在相关论述中提及:“苏轼晚年行役诸作,往往于写景叙事间寓身世之感,《夜泊牛口》之类,已启黄山谷、陈与义羁旅诗之先声。”
5. 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载:此诗作于元丰三年(1080)正月,苏轼赴黄州途中,正值“乌台诗案”后贬谪之际,心境沉郁而思虑深远,此诗正反映其初至贬所时的精神状态。
以上为【夜泊牛口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