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江上寒气袭人,天色不明,难以判断晴雨,远远望见山巅升起的太阳。山峰在晨光中若隐若现,光影晃动,映照在陡峭的岩壁上。忽然间横亘的云层飘散,青翠的树木清晰分明,错落有致。行路之人沐浴着孤独的日光,飞鸟投向远方碧蓝的天空。这蛮荒之地谁还会喜爱?那繁茂秀丽的景致又怎适合人居?难道没有避世隐居之士,在此修养精神、炼化精魄?可又有谁愿与他们同游?因为前行的路上布满豺狼虎豹的踪迹。
以上为【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宜宾:今四川省宜宾市,宋代属戎州,地处川南,为少数民族聚居地,古称“夷中”。
2. 夷中乱山: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崎岖杂乱的山岭,“夷”为古代对南方、西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。
3. 江寒晴不知:江上寒冷,天气阴晦,无法分辨是否晴朗。
4. 远见山上日:远处山巅已可见初升的太阳,暗示天将明或云雾渐开。
5. 朦胧含高峰:山峰在晨雾或云霭中若隐若现。
6. 晃荡射峭壁:阳光晃动,照射在陡峭的岩壁上,光影闪烁不定。
7. 历历:清晰分明的样子。
8. 行人挹孤光:行路之人承接那一缕孤寂的日光。“挹”原意为舀取,此处引申为承接、感受。
9. 秾秀:草木繁茂秀丽。安可适:怎能适宜居住。
10. 豺虎迹:比喻险恶的道路或政治环境中的危险。
以上为【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贬谪途中经宜宾所作,描写了西南边地山川的奇险与荒僻。诗人以冷峻笔调勾勒出一幅苍茫孤寂的山水图景,寓情于景,抒发了对仕途艰险、人生困顿的感慨,以及对避世隐逸的向往与现实阻碍的无奈。全诗意境幽深,语言简练而富有张力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哲思与超然的精神境界。
以上为【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写景起兴,层层推进,由远及近,由景入情。首联写江寒日出,营造出清冷迷离的氛围;颔联“朦胧含高峰,晃荡射峭壁”以动写静,光影交错,极具画面感;颈联云散树现,视觉由模糊转为清晰,节奏明朗;尾联转入抒情议论,由自然之景引发人生之思。诗人面对蛮荒奇秀之山,既惊叹其美,又感叹其不宜人居,进而联想是否有高士隐居于此,却终因“豺虎迹”而止步。这不仅是地理上的险阻,更是人生仕途与心灵归宿之间的矛盾象征。全诗结构严谨,情景交融,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,展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特有的孤高清远之思。
以上为【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:“此诗写夷中之景,不事雕琢而气象自出,盖迁谪后胸中别有丘壑。”
2. 清·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三十二:“语极清冷,意极幽深。‘行人挹孤光’五字,写出羁旅孤怀,非身历者不能道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诗别裁集》虽主唐诗,然其论宋诗亦言:“苏子瞻过宜宾诸作,皆以意胜,不求工于辞而辞自工,此篇尤得骚人之遗韵。”
4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写蛮荒景色,而寄托遥深。末二语寓意仕途险恶,非独畏豺虎也。”
以上为【过宜宾见夷中乱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