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想要认识当年成都的进士杜暹(字伯升),如今他已出家为僧,法名法通,飘然云游于吴地之间,只身一人,如浮云流水般自在。倘若让他低头屈从于世俗的缰绳与束缚,想必今日也会像我一样困顿无奈吧。
以上为【成都进士杜暹伯升,出家,名法通,往来吴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成都进士杜暹伯升:杜暹,唐代成都人,进士出身,字伯升。曾任官,后出家为僧。
2. 出家,名法通:指杜暹舍弃世俗功名,剃度为僧,法号“法通”。
3. 往来吴中:在吴地(今江苏南部一带)游历修行。吴中,泛指苏州、无锡等地。
4. 苏轼: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
5. 伯升:杜暹的字。
6. 飘然云水:形容行踪不定、自由自在的云游生活。云水常用于指代僧人的漂泊生涯。
7. 孤僧:独自行脚的僧人,突出其清寂超脱的形象。
8. 若教:假如让。
9. 俯首随缰锁:低头顺从世俗的束缚。缰锁,比喻官场或尘世的羁绊。
10. 料得如今似我能:推测他若仍在仕途,境况大概也不会比我更好。暗含苏轼对自己仕途坎坷的自嘲。
以上为【成都进士杜暹伯升,出家,名法通,往来吴中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对前人杜暹出家后生活状态的一种追思与感慨。通过对比仕途与出家两种人生选择,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,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身陷官场、不得自由的无奈。诗中“飘然云水一孤僧”形象地描绘了杜暹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,而“若教俯首随缰锁”则反衬出诗人自身的束缚之感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一贯崇尚自然、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倾向。
以上为【成都进士杜暹伯升,出家,名法通,往来吴中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位由儒入释的士人形象,通过对杜暹出家后“飘然云水”的描写,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理想人格。首句“欲识当年杜伯升”带有追慕之意,引出下文对其现状的刻画。“云水一孤僧”五字极具画面感,既写出其行迹之飘渺,又传达出精神之高洁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设想若杜暹未出家而继续沉浮宦海,恐怕也难逃困顿,这实则是苏轼借他人之酒杯,浇自己心中之块垒。苏轼一生屡遭贬谪,虽才高志远,却常感身不由己,“料得如今似我能”一句,表面说杜暹,实则自况,语带辛酸而含蓄深沉。全诗虚实相生,寄托遥深,充分体现了宋诗重理趣、善用对比的特点。
以上为【成都进士杜暹伯升,出家,名法通,往来吴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卷二十七题下有清人王文诰按语:“此诗盖借杜法通之事,以寓仕隐之感,所谓‘若教俯首’者,正见公之自伤也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引《纪评苏诗》云:“语极平淡,意极沉痛。‘似我能’三字,多少感慨在内。”
3. 《宋诗钞·东坡诗钞》评曰:“借古人出家事,抒己不遇之情,托意深远,非徒写景叙事也。”
4. 《唐宋诗醇》卷三十八评此诗:“一结归到自身,感慨无穷。轼之寄慨,每于闲淡语中见之。”
以上为【成都进士杜暹伯升,出家,名法通,往来吴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