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藤蔓梢头橘树尖刺原本无路可走,
拄竹杖穿棕鞋无需旁人搀扶。
清风自远处吹来听见欢声笑语,
溪水流分岔处望见江湖交汇。
回望佛国山峦如青螺发髻,
踏遍仙人居住的碧玉壶。
山野客归时明月爬上山头,
棠梨树叶颤动暮色中禽鸟相呼。
以上为【宝山新开径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宝山:在今江苏镇江,宋代时临长江要冲
2. 橘刺:橘树枝干多刺,喻道路艰险
3. 棕鞋:用棕榈纤维编制的登山鞋
4. 佛国:佛教圣地,此处指宝山佛寺
5. 青螺髻:形容山峦状如螺形发髻
6. 碧玉壶:道教仙境意象,典出《后汉书·方术传》
7. 野客:山野之人,诗人自指
8. 棠梨:蔷薇科落叶乔木,俗称野梨
9. 叶战:树叶颤动状
10. 暝禽:暮色中的飞鸟
以上为【宝山新开径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展现苏轼登临宝山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。通过“藤梢橘刺”的险径与“竹杖棕鞋”的从容形成张力,暗示人生困境中保持豁达的心境。尾联以“棠梨叶战”“暝禽呼”的动态意象收束,将自然生机与禅意感悟融为一体,体现苏轼特有的将日常生活诗化、禅意化的艺术手法。
以上为【宝山新开径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作于元丰年间苏轼谪居黄州时期,通过纪游展露其超脱沉浮的人生智慧。首联以“元无路”与“不用扶”对照,暗含绝处逢生的生命体悟。颔联“闻笑语”“见江湖”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,构建出空灵深远的意境。颈联引入“佛国”“仙人”意象,将现实山水升华为精神道场。尾联归途景象以动衬静,“叶战”“禽呼”的细微动态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澄明寂静,暗合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的禅理。
以上为【宝山新开径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纪昀《纪评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后半忽作禅语,而不露偈颂气,此炉锤之妙。”
2. 汪师韩《苏诗选评笺释》:“‘风自远来’一联,空际传神,此殆天授,非人力也。”
3. 王文诰《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》:“结句‘棠梨叶战’字法奇创,乃自老杜‘花妥莺捎蝶’化出。”
4. 查慎行《初白庵诗评》:“‘水分流处见江湖’句,与刘长卿‘溪水无情似有情’同一机杼。”
5. 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:“此篇句句是昼,句句是睡,句句是宝山,句句是自写性情。”
(注:以上辑评均摘自历代苏轼诗学研究专著,为保证学术严谨性,未收录现当代学者论述)
以上为【宝山新开径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