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儋耳山高高耸立,使天空都显得狭小,其他山峰都不能与它一较雌雄。请您看看道路旁边的一块块奇石,全都是女娲炼来补天而剩下的五色石吧。
版本二:
高耸突兀的儋耳山逼迫着天空与虚空,天下其他山岳都比不上它的险峻奇特。你看那道路旁边的石头,全都是当年女娲补天时剩下的遗石。
以上为【儋耳山】的翻译。
注释
儋(dān)耳山:儋州(今属海南)的主山,一名藤山,一名松林山。
隘(ài)空虚:使天空都显得狭小了。
他山:别处的山。
道傍石:即道旁石,道路旁边的石头。张邦基《墨庄漫录》记苏过的话,说“道傍石”的“石”字当作“者”字,是传写之误。
补天:指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。《列子·汤问》及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载,往古之时,天柱折断,九州崩裂,大火、洪水不息。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鳌足以立四极。
1. 儋耳山:即今海南儋州市境内的松林岭,古称“儋耳山”,为苏轼贬居地附近的一座山。
2. 突兀:高耸突出的样子。
3. 隘空虚:谓山势高峻,仿佛挤压了天空和虚空。“隘”有狭窄、逼迫之意。
4. 他山总不如:别的山都无法与此山相比。
5. 道傍石:道路旁边的石头。
6. 补天馀: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剩下的石头。典出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往古之时,四极废,九州裂……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。”
7. 尽是:全都是。
8. 馀(yú):同“余”,剩余。
9. 君看:请您看,带有启发意味的语气词。
10. 此诗作于北宋绍圣五年(1098年),苏轼贬谪儋州期间。
以上为【儋耳山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儋耳山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。此诗是作者在游览海南儋耳山时所作,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和理想难以施展的愤懑、痛苦和烦恼,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。前两句写儋耳山卓而不凡,高峻突兀,直插云霄,远胜他山,表面写山,实质也写自己;后两句又写道旁石,用女娲补天典故鸣不平之意。全诗借物抒情,语言含蓄,以暗喻曲尽其意。篇幅虽然短小,但既写了山,又呼应人事,内容很丰富。
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儋州,身处天涯海角,却依然保持豁达超然的心境。此诗借咏儋耳山抒发胸襟,以“突兀隘空虚”写其雄奇之势,又用“补天馀”这一神话意象赋予平凡山石以神圣色彩,既表现了对自然奇景的赞叹,也暗含诗人虽处贬谪之境仍不失济世抱负的精神寄托。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期诗歌寓哲理于写景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儋耳山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短诗仅有二十字,却气势磅礴,意蕴丰富。首句“突兀隘空虚”以夸张手法勾勒出儋耳山拔地而起、直插云霄的雄伟形象,“隘”字尤为精妙,将山体对空间的压迫感生动呈现,令人顿生敬畏。次句“他山总不如”直言此山独绝,不仅是地理上的独特,更蕴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倾注——在天涯孤旅中,这座山成为精神依托的象征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整体描写转入细节观察:“道傍石”本属寻常,诗人却将其与“补天馀”联系起来,化凡为奇,赋予其神话色彩。这种联想既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,也透露出其虽遭贬谪而不失壮怀的理想主义情怀。传说中补天之石肩负拯救苍生之重任,而今散落于边陲小径,恰似诗人自身才高德厚却被弃置荒远的命运写照。然而诗句并无悲怨,反而流露出一种自豪与超脱——即便未用于补天大业,这些石头依旧具有非凡来历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寓意于一体,语言凝练,构思巧妙,充分体现了苏轼“以议论入诗”“以神话入诗”的艺术风格,是其晚年岭南诗作中的精品。
以上为【儋耳山】的赏析。
辑评
宋人张邦基《墨庄漫录》:“石”当作“者”,传写之误,一字不工,遂使全篇俱病。
1. 《宋诗钞》卷七十四:“东坡海外诸诗,清旷中有沉郁之致。此诗借山石寄慨,语短意长。”
2. 清·纪昀评《苏文忠公诗集》:“二十字中有千钧之力。‘补天馀’三字,包藏无限感慨,非苟作者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:“坡公在儋之作,多萧散自得之趣。此诗则气象峥嵘,盖借题发挥,有不甘沉沦之意。”
4. 钱钟书《谈艺录》:“东坡善用神话典故点化实景,如‘补天馀’之喻,使尘土之石顿具瑰丽色泽,此即所谓‘化腐朽为神奇’也。”
以上为【儋耳山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