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滴漏的水声透过碧绿的窗纱传来,夜已深沉,人们都已安静下来,秋千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上。
沉香未燃,熏炉中的金鸭(香炉)显得清冷,淡淡的云彩笼罩着月亮,月光静静地洒在梨花上。
以上为【寒食夜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寒食:古代节日,通常在清明前一或二日,禁火冷食,故称“寒食”。
2. 漏声:古代计时器“漏壶”中水滴的声音,象征时间流逝。
3. 碧窗纱:绿色的窗纱,常用于装饰,增添清幽之感。
4. 秋千影半斜:秋千的影子倾斜,说明夜已深,也暗示白日嬉戏已歇。
5. 沉麝:沉香与麝香,均为名贵香料,此处泛指熏香。
6. 金鸭:铸成鸭形的金属香炉,常见于闺房或书斋。
7. 不烧:没有点燃,暗示无人使用或心境冷寂。
8. 淡云笼月:淡淡的云彩遮掩着月亮,营造朦胧夜色。
9. 梨花:春季开花,常象征纯洁、短暂之美,亦有哀愁之意。
10. 此诗不见于《苏轼诗集》通行本(如孔凡礼点校《苏轼诗集》),其归属尚存疑,部分文献认为或为后人伪托或误题。
以上为【寒食夜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《寒食夜》是苏轼在寒食节夜晚所作的一首小诗,语言清丽,意境幽静,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,勾勒出一幅寂静、清冷的春夜图景。诗人以“漏声”“人静”“影斜”等意象渲染出夜深人寂的氛围,又借“沉麝不烧”“金鸭冷”暗示内心的孤寂与清寒,末句“淡云笼月照梨花”则以空灵之笔收束,使全诗意境悠远,余韵绵长。虽无强烈情感直抒,却于静谧中透露出淡淡的怅惘,体现了苏轼在闲适中蕴含哲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寒食夜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“寒食夜”为题,紧扣节日氛围与夜间景致,展现苏轼善于捕捉瞬间意境的功力。首句“漏声透入碧窗纱”以听觉切入,细微的滴漏声穿透窗纱,反衬出环境的宁静;次句“人静秋千影半斜”由声转景,秋千不再荡起,影子斜垂,暗示欢娱已歇,时光流转。第三句“沉麝不烧金鸭冷”转入室内,香炉未燃,触觉上的“冷”既写实又寓情,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孤清。结句“淡云笼月照梨花”视野开阔,月光穿过薄云洒落梨花,画面空灵澄澈,极具宋人崇尚的“平淡而山高水深”的审美趣味。全诗无一动词着力,却处处见静中之动,冷中含美,展现了苏轼在闲适中寄寓人生体悟的独特诗风。
以上为【寒食夜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目前未见宋代至清代重要诗评家对此诗的直接评论。
2. 清代《宋诗钞》《东坡诗选》等选本均未收录此诗。
3. 近代《全宋诗》第20册(北京大学出版社,1998年)亦未收录此诗。
4. 查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,孔凡礼点校本),无此诗条目。
5. 此诗多见于网络及通俗读物,来源不明,极可能非苏轼原作,属后人托名之作。
6. 从语言风格看,此诗工整清雅,近似晚唐五代绝句,与苏轼豪放自然、议论纵横的主流风格略有出入。
7. “金鸭”“梨花”“沉麝”等意象常见于闺怨诗或艳情诗,与苏轼寒食诗多关注民生(如《寒食雨二首》)的取向不同。
8. 综合文献考证,此诗真实性存疑,暂不宜作为苏轼代表作品引用。
以上为【寒食夜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