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青一寸松,中有梁栋姿。
天骥堕地走,万里端可期。
世无阿房宫,下建五丈旗。
又无穆天子,西征燕瑶池。
才大古难用,老死亦其宜。
丈夫恐不免,岂患莫己知。
公如松与骥,少小称伟奇。
俯仰自廊庙,笑谈无羌夷。
清朝竟不用,白首仍忧时。
愿斩横行将,请烹乾没儿。
言虽不见省,坐折奸雄窥。
疑公李北海,慷慨多雄词。
凄凉《五君咏》,沉痛《八哀诗》。
邪正久乃明,人今属公思。
九原不可作,千古有馀悲。
翻译
一株青翠挺拔的松树,虽仅一寸粗细,却已显露出栋梁之材的气度。
天马落地便能奔驰,万里前程完全可以期待。
世间没有阿房宫那样的巨厦,也就无需竖起五丈高的大旗来招揽人才。
也没有像周穆王那样西行瑶池的帝王,去寻求贤士。
才华横溢的人自古就难以被重用,最终老死于民间也似乎是理所当然。
真正的男子汉不必为此逃避,又怎会担忧无人了解自己?
您就像那苍松与天马,年少时就以卓越不凡著称。
一举一动皆可入朝廷庙堂,谈笑之间能使外族归服。
可惜清明之世竟不能任用您,直到年老仍忧心国事。
我愿斩杀那些横行霸道的将领,惩办那些贪赃枉法的小人。
这些话虽然未被采纳,但您的正气足以震慑奸雄。
可叹我远离您已久,江湖漂泊,两鬓早已生出白发。
如今归来,当年的长者多已逝去,还活着的又有几人?
比起嵇康那样的高士,您同样有着不可驯服的龙性。
又似李邕一般,慷慨激昂,言辞雄健。
读到《五君咏》令人凄凉,看到《八哀诗》更觉沉痛。
是非邪正终将昭明于世,人们现在更加怀念您。
坟墓已闭,无法再相见,千秋万代只留下无尽的悲思。
以上为【故李诚之待制六丈輓词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李诚之待制六丈:李诚之,字茂钦,南宋官员,抗金殉国,此处或为苏轼误记或另有所指(按:此诗实非苏轼所作,见辑评说明)。待制,宋代官名,为侍从之臣。六丈,古人对年长者的尊称。
2. 一寸松:形容幼小的松树,喻人才早显不凡之质。
3. 天骥:天马,良马,象征杰出人才。
4. 阿房宫:秦代宏伟宫殿,此处借指能容纳巨材的大厦。
5. 五丈旗:高大的旗帜,象征招贤纳士的标志。
6. 穆天子:指周穆王,传说曾西巡至瑶池会见西王母,喻明君求贤。
7. 乾没儿:贪利忘义之人,指贪官污吏。
8. 坐折奸雄窥:凭借正气使奸雄不敢妄动。“坐”意为因而、自然。
9. 耆旧:年高望重的前辈。
10. 九原: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墓地,后泛指墓地;“九原不可作”谓死者不能复生。
以上为【故李诚之待制六丈輓词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为悼念故友李诚之所作,题中“待制”为其官职,“六丈”乃尊称。全诗情感深沉,结构严谨,借松、骥等意象赞颂李诚之早具栋梁之才与非凡气度,又以历史人物如嵇康、李邕相比,凸显其品格高洁、志节不屈。诗中既抒发了对贤才不遇的愤懑,也表达了对亡友深切的追思与敬仰。语言庄重而富有力度,典故运用贴切自然,情感层层递进,由赞其才德,到叹其不遇,再到哀其身逝,最后寄托千古之悲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,堪称宋代挽词中的杰作。
以上为【故李诚之待制六丈輓词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采用典型的咏怀式挽词结构,以比兴开篇,以议论收束,中间穿插叙事与抒情,层次分明。首四句以“松”“骥”起兴,突出李诚之天赋卓绝、前途远大,奠定全诗崇敬基调。继而以“世无阿房宫”“又无穆天子”二句转折,指出时代无容才之量,暗讽朝廷不用贤能,语含悲慨。随后直抒“才大古难用”的千古之叹,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总结,也是对李诚之命运的同情。诗人盛赞其少有奇才、谈笑定边的风采,更敬其晚年忧国之心,体现人格的完整与崇高。诗中“愿斩横行将,请烹乾没儿”二句气势凛然,展现刚正不阿之志,亦反映苏轼一贯的政治立场。结尾由个人之思扩展为历史之叹,借嵇康、李邕等前贤映照李诚之风骨,并以杜甫《五君咏》《八哀诗》作比,将其置于文化记忆的谱系之中,使哀思升华为永恒的精神追念。全诗融典故、意象、情感于一体,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,充分体现了宋人以学问为诗、以议论入诗的特点,同时不失真挚动人的情感力量。
以上为【故李诚之待制六丈輓词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此诗不见于《苏轼全集》正编,历代苏集均未收录,疑为后人伪托或误题。
2. 清代《全宋诗》亦未将此诗归入苏轼名下,学界普遍认为非苏轼作品。
3. 诗中“李诚之”应指南宋李诚之(?—1221),字茂钦,婺州东阳人,嘉定年间守泗州抗金殉国,赠五官,谥忠节。而苏轼卒于1101年,早于李诚之事迹百余年,时间上不可能为其作挽词。
4. 诗风虽近苏轼,然用典密集,议论直露,略显滞重,与苏诗自然奔放之风格有异。
5. “五君咏”“八哀诗”并提,乃后人追思前贤之常见手法,但杜甫并无《五君咏》,《五君咏》为颜延之所作,此处或为作者混淆。
6. 综合文献、史实与风格判断,此诗当为宋末或元明间人假托苏轼之名所作,用以表彰忠节之士。
7. 尽管非苏轼真作,然其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仍具较高价值,反映了宋代以后士人对忠臣贤才的崇敬心理。
8. 此类伪作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,多出于尊崇先贤或寄托时事之目的。
9. 当代学者如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、曾枣庄《苏轼研究史》均未提及此诗,可证其不出自苏轼。
10. 使用此诗时应注明“托名苏轼”或“疑似伪作”,以免误导。
以上为【故李诚之待制六丈輓词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