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长长的走廊上卷起片片黄叶,席帘低垂在地,香烟早已燃尽而消歇。主人迟迟未归,始终未能相见,炉中的火焰已完全熄灭,只剩下如雪般的冷灰。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,与几先自竹西来访庆老,不见,得与徐君卿供奉、蟾知客东阁道话久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元丰七年:即公元1084年,时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,此年冬奉诏移汝州,途中经扬州等地。
2. 几先:苏轼友人,生平不详,或为僧人或隐士。
3. 竹西:指扬州城北的竹西亭一带,唐代以来为游览胜地,杜牧有“谁知竹西路,歌吹是扬州”之句。
4. 庆老:一位法号为“庆”的僧人,居于扬州某寺,具体事迹不详。
5. 徐君卿供奉:徐大正,字君卿,苏轼好友,曾任太常寺供奉,精于佛理。
6. 蟾知客:法号“蟾”的僧人,知客为寺院中负责接待宾客的执事僧。
7. 东阁:寺院或官署中的厅堂名,此处可能指庆老所在寺庙的东侧楼阁。
8. 道话:谈论佛理或人生哲理,体现文人与僧侣间的清谈风气。
9. 席帘垂地:席帘即草席或布帘,垂地形容其长而静止,暗示无人走动,气氛冷清。
10. 火红销尽灰如雪:比喻热情期待化为冰冷失望,亦可理解为世事变迁、繁华终归寂灭。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,与几先自竹西来访庆老,不见,得与徐君卿供奉、蟾知客东阁道话久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于元丰七年(1084年)贬谪黄州期间所作,记述了他与友人几先自竹西探访僧人庆老,却未能相见,转而在东阁与徐君卿、蟾知客谈道叙话的经过。全诗以景写情,借景抒怀,通过萧瑟秋景与冷寂氛围的描写,传达出访友不遇的怅惘以及对人事无常的深沉感慨。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静观万物、寄情于道的豁达胸怀,也暗含人生聚散无常的哲思。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,与几先自竹西来访庆老,不见,得与徐君卿供奉、蟾知客东阁道话久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虽短,却意蕴悠长。首句“卷卷长廊走黄叶”,以动态之笔描绘秋日萧瑟之景,“卷卷”叠词强化风动落叶之态,营造出荒凉孤寂的氛围。次句“席帘垂地香烟歇”,转入室内,香烟已尽,帘幕低垂,进一步渲染无人迎候的冷清。前两句写景,实则铺垫情绪。后两句直抒胸臆:“主人待来终不来”,看似平淡叙述,却蕴含深切的失落;“火红销尽灰如雪”一句尤为警策,以火之熄灭喻期待之落空,又以“灰如雪”之冷色收束,视觉与心理双重冲击,令人顿生苍凉之感。全诗未言悲而悲意自现,体现了苏轼“淡语皆有味,浅语皆有致”的艺术功力。同时,诗中“道话久之”表明诗人并未因不遇而愠怒,反而与他人从容论道,反映出其超然物外、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,正是其黄州时期思想成熟的表现。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,与几先自竹西来访庆老,不见,得与徐君卿供奉、蟾知客东阁道话久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纪批苏诗》(清·纪昀评):“语极平淡,意味自深。‘火红销尽灰如雪’,写出久候不至之况,妙在不说破。”
2. 《苏诗选注》(近人陈迩冬选注):“此诗写访僧不遇,情景交融,末句尤具象征意味,非仅写炉灰,实写心灰,然灰中仍有雪之洁,见其心未全冷。”
3. 《宋诗精华录》(近代·陈衍):“苏公此作,不事雕琢,而情致宛然。黄叶、香烟、冷灰,皆寻常物,一经点染,便成妙境。”
4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,孔凡礼校注):“此诗作于元丰七年冬,轼由黄州赴汝州途经扬州时。诗中‘道话久之’,可见其与僧道交游之密,亦见其于困顿中求精神寄托。”
以上为【元丰七年十一月十三日,与几先自竹西来访庆老,不见,得与徐君卿供奉、蟾知客东阁道话久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