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官府的文书与鼓声喧嚣,让人无暇感受春日的到来,幸有友人寄来佳句相邀,才唤醒了我对春天的感知。寒食节那天,德公正前往祖坟祭扫,待他归来,世间谁为主,谁为宾,又有谁能真正分得清楚?
以上为【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寒食日:古代节日,清明前一日或二日,禁火冷食,相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。
2. 李公择:即李常,字公择,北宋文学家,苏轼好友,曾任御史中丞等职。
3. 次韵: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,是宋代文人常见的诗歌酬答方式。
4. 簿书:指官府文书、案牍,代指政务。
5. 鼛(gāo)鼓:古代官府用以召集或警示的大鼓,此处象征公务繁忙。
6. 佳句相呼:指李公择寄来诗歌相邀,激发苏轼的诗兴。
7. 故人:老朋友,此处指李公择。
8. 德公:或指李公择之父李咸(字德翁),亦可能泛称德高望重之人,此处应指李公择家族长辈。
9. 上冢:到祖坟祭扫,为寒食节重要习俗。
10. 谁主复谁宾:化用佛教“主宾”之辩,意谓世事流转,主客难分,暗含人生无常之叹。
以上为【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答李公择所作三首绝句之一,以简练语言表达出仕途劳顿与人生无常之感。诗中“簿书鼛鼓”象征公务繁忙,“不知春”既写实又寓情,暗含诗人对政务缠身、不得闲适的无奈。后两句借寒食上冢之事,引入生死、主宾之思,流露出对世事变迁、人事更迭的哲理思考。全诗情感内敛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在日常酬答中寄寓人生感慨的艺术特色。
以上为【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为唱和之作,却蕴含深沉的人生体悟。首句“簿书鼛鼓不知春”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官场生活的喧嚣与压抑,“不知春”三字尤为精妙,既写出诗人因政务缠身而错失春光,也隐喻精神世界的荒芜。次句笔锋一转,写友人诗句如春风拂面,唤起诗情,形成鲜明对比,凸显友情之可贵。后两句由个人感受转入对生命与礼俗的观照:寒食祭祖本为追思先人,而“归来谁主复谁宾”则陡然将视角拉至宇宙人生的层面,暗示生者与逝者、主人与宾客之间的界限模糊,透露出苏轼特有的超然与哲思。全诗语言质朴,意境空灵,在酬答中见胸襟,于寻常处显深刻。
以上为【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语淡而味永,于应酬中见风骨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前二句写俗务扰人,后二句忽入玄思,转折有力,主宾之问,大有禅机。”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:“‘不知春’三字,道尽宦情枯燥;‘谁主复谁宾’,则超然物外矣。东坡每于应酬诗中出奇致。”
以上为【寒食日答李公择三绝次韵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