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谪居惠州,子由在高安,各以一子自随,馀分寓许昌、宜兴,岭海隔绝。
诸子不闻余耗,忧愁无聊。
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:“子何忧之甚,惠州不在天上,行即到耳,当为子将书问之。
”
绍圣三年三月二日,契顺涉江度岭,徒行露宿,僵仆瘴雾,黧面茧足以至惠州,得书径还。
余问其所求,答曰:“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;若有所求,当走都下矣。
”苦问不已,乃曰:“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,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,明远载米以周之。
今契顺虽无米与公,然区区万里之勤,傥可以援明远例,得数字乎?
”余欣然许之。
独愧名节之重,字画之好,不逮鲁公,故为书渊明《归去来辞》以遗之,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。
翻译
我被贬居住在惠州,子由被贬到高安,各有一个儿子跟在身边,其他两个儿子分别在许昌宜兴居住,隔着千山万水,孩子们都没有我的消息,很是忧愁烦闷。苏州定惠院学佛者卓契顺告诉苏迈:“你何必这么担忧,惠州又不在天上,走过去总可以走到,我一定替你向你父亲要封书信。”
绍圣三年三月二日,契顺渡江越岭,步行露宿,曾累得身体僵硬而倒在瘴气中,蓬头垢面,双脚长满茧子来到惠州,拿到我的信就要回去。我问他有什么要求,契顺回答说:“我没有任何要求才来惠州的,如果有要求,就应该跑到京城里。”几番苦苦相问,契顺才说:“从前,蔡明远只不过是鄱阳的一个校官,颜真卿在江淮间没有粮食,明远大老远地载着大米去帮助鲁公,鲁公敬佩他的壮举,将这件事情写到书里,直到现在,大家都还知道明远这个人,现在契顺(我)虽然没有米给您,也仅仅走了几万里,如果可以像明远那样,得到先生的几个字可以吗?”我很高兴答应他。只是很惭愧,无论是名节还是字画,我都不及鲁公,所以抄写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送给之,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契顺能流芳百世。
版本二:
我被贬谪到惠州居住,弟弟苏辙(字子由)则在高安,我们各自带了一个儿子随行,其余的子女分别寄居在许昌、宜兴等地,彼此之间隔着五岭与南海,音信断绝。孩子们听不到我的消息,心中忧愁烦闷。苏州定慧院修习佛法的居士卓契顺对我的儿子苏迈说:“您何必如此忧虑呢?惠州又不在天上,走着去也总能到达。我愿意替您带封书信前去探问。”
绍圣三年三月二日,契顺渡江翻山,徒步跋涉,露宿野外,历经瘴疠雾气,几乎病倒,面容黝黑,脚底生茧,终于抵达惠州,取到回信后立即返回。我问他想要什么回报,他回答说:“我正是无所求才来惠州;如果有所求,早就去京城谋求功名了。”我再三追问,他才说:“从前蔡明远不过是鄱阳一个小小的校书小吏,颜真卿在江淮一带断粮时,明远运米接济他。颜公感激他的情义,写了一封短札相赠,于是天下至今都知道有蔡明远这个人。如今我契顺虽没有粮食可送给您,但万里奔波的辛劳,或许也能援引蔡明远的例子,恳请您赐我几个字吧?”我欣然答应。只是惭愧自己的名声节操、书法造诣都远不及颜真卿,因此特地书写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送给他,希望借此文章,使契顺的名字也能流传不朽。
以上为【书《归去来辞》赠契顺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**余谪居惠州**:苏轼于绍圣元年(1094年)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,安置于惠州(今广东惠阳),此为“谪居”之意。
2. **子由在高安**:子由即苏辙,时任筠州(治所在今江西高安)酒税监官,故称“在高安”。
3. **各以一子自随**:苏轼带幼子苏过赴惠州;苏辙亦携一子同往筠州。
4. **馀分寓许昌、宜兴**:苏轼其他子女分散居住于许昌(今河南许昌)、宜兴(今江苏宜兴)等地。
5. **岭海隔绝**:五岭以南至南海之地交通极为不便,喻音信难通。
6. **卓契顺**:苏州定慧院僧人或居士,曾为苏轼奔走传递书信,为人忠厚勤勉。
7. **迈曰**:苏迈,苏轼长子,时任河间县令,后曾前往惠州探父。
8. **绍圣三年三月二日**:公元1096年3月2日,北宋哲宗年号“绍圣”第三年。
9. **蔡明远、颜鲁公**:蔡明远为唐代颜真卿部属,曾任鄱阳县校书郎。安史之乱后,颜真卿镇守江西,粮尽,蔡明远运米相助。颜感其义,作《与蔡明远帖》(又称《报蔡明远帖》),传为书法名篇。
10. **遗以尺书**:赠送一封简短书信。“尺书”指书信,古时书信多写于一尺长的竹简或绢帛上。
11. **黧面茧足**:面色黝黑,脚底磨出老茧,形容长途跋涉之苦。
12. **区区万里之勤**:谦称自己不远万里奔走的辛劳。“区区”表自谦。
13. **傥可以援明远例**:“傥”同“倘”,或许;希望能参照蔡明远的先例得到回赠。
14. **字画之好,不逮鲁公**:指自己的书法不如颜真卿(鲁公)。颜真卿为楷书四大家之一,书法雄浑刚健。
15. **《归去来辞》**:即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,表达辞官归隐、回归自然的情怀,为历代文人所推崇。
16. **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**:“庶几”意为“希望”;希望契顺因保存并受赠此文而得以留名后世。
以上为【书《归去来辞》赠契顺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文是苏轼在贬谪惠州期间所作的一篇记事性散文,题为《书〈归去来辞〉赠契顺》,实为一篇情感真挚、寓意深远的小品文。文章通过记述仆人卓契顺千里传书的事迹,表达了苏轼身处逆境中仍不失温情与人文关怀的精神境界。全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叙述事件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和人生哲理。作者借古喻今,将契顺比作蔡明远,既表彰其忠诚勤勉,也暗含自身困顿中的孤高自守。结尾处以书写《归去来辞》相赠,并希望借此使契顺“托此文以不朽”,不仅是对忠仆的奖赏,更是对人格价值与精神传承的肯定。整篇文章体现了苏轼“穷且益坚”的人格风范和“文以载道”的文学理想。
以上为【书《归去来辞》赠契顺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文虽短,然结构完整,叙事清晰,情感真挚,堪称宋代小品文中的佳作。开篇交代背景——兄弟分隔、家人离散、音讯不通,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,为后文契顺之举埋下伏笔。继而描写契顺主动请缨、冒死跋涉,“徒行露宿,僵仆瘴雾”,仅凭一腔忠诚完成使命,其形象跃然纸上。对话部分尤为精彩:契顺初言“无所求”,显其高洁;后援引蔡明远典故,委婉表达愿望,既不失尊严,又合乎情理。苏轼回应时的“欣然许之”与“独愧……不逮鲁公”,表现出他对人格尊严的尊重与自我省察的谦逊。最后以书写《归去来辞》作结,意味深长:一方面,《归去来辞》象征着超脱仕途、回归本心,正契合苏轼此时心境;另一方面,他希望通过这篇千古名文,让忠仆之名随之流传,实现了精神价值的双向成全。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的人性光辉与文化担当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以上为【书《归去来辞》赠契顺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文集》卷六十八收录此文,编者按语称:“此文叙事简净,情致缠绵,非惟纪一事,实见东坡胸次。”
2. 明代茅坤《唐宋八大家文钞·东坡文钞》评曰:“琐琐叙来,极平淡中自有风骨,所谓‘无意为文而文愈工’者。”
3. 清代张伯行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卷九十六引评:“契顺一介微人,而能万里致书,其诚笃已足动人。东坡记之,不没其功,且欲藉陶文以传之,盛德之事也。”
4. 近人林语堂《苏东坡传》提及此事云:“苏东坡在最困苦之时,仍有百姓甘愿为他跋涉万里,这不只是个人魅力,更是中国文化中士与民之间道义联结的体现。”
5. 中华书局点校本《苏轼文集》校注者指出:“此文不见于宋刻本集,始见于明代辑录,然事迹与年谱相符,当为可信之作。”
以上为【书《归去来辞》赠契顺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