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人种松柏,欲使低映门。
栽培虽易长,流恶病其根。
哀哉岁寒姿,肮脏谁与论。
竟为明所误,不免刀斧痕。
一遭儿女污,始觉山林尊。
死者不可侮,吾将遗后昆。
翻译
美人种植松柏,本想让它低垂枝叶映照门庭。
虽然栽培容易生长,却因环境污浊而根部患病。
可叹它原本具有岁寒不凋的高洁姿态,如今丑陋污损又有谁能与之论评?
终究因为其材质明亮有用而遭祸,免不了承受刀斧砍伐的伤痕。
一旦被世俗儿女所玷污,才真正体会到山林隐逸的尊贵。
自古以来人们只寻求它作栋梁之材,何曾想到它应生长于山野篱笆之旁?
南山横亘隔着秦岭,千株松柏如龙蛇奔腾般气势磅礴。
若要建造大厦以防倾覆,哪怕万头牛来牵引又算得了什么?
否则便老于幽深岩壑之间,树干相拥,枝条繁衍,子孙满堂。
死者已逝不可侮辱,我将把这份精神遗留给后世子孙。
以上为【吊徐德占,并引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徐德占:即徐大正,字德占,北宋隐士,苏轼友人,少有高志,隐居不仕,卒后苏轼作诗悼念。
2. 美人:此处指高洁之人,或暗指徐德占。
3. 低映门:使松柏低垂,映照门庭,形容精心栽培以供观赏。
4. 流恶病其根:因环境污浊而导致根部生病,比喻不良社会环境对高洁之士的腐蚀。
5. 岁寒姿:指松柏经冬不凋的姿态,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。
6. 肮脏:此处读作kǎng zǎng,意为高亢刚直、不屈不阿,非现代汉语“污秽”之意。
7. 竟为明所误:因材质明亮有用而招致灾祸,典出《庄子·人间世》“桂可食,故伐之;漆可用,故割之”。
8. 刀斧痕:比喻仕途中的打击与迫害。
9. 儿女污:指世俗凡俗之人对高洁之士的玷污与利用。
10. 遗后昆:将精神与志节传给后代子孙。
以上为【吊徐德占,并引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名为《吊徐德占》,实为借悼念友人徐德占(徐大正)之名,抒发自身对士人命运、人格操守与仕隐选择的深刻思考。全诗以松柏为喻,象征高洁坚贞之士,通过松柏从栽种、成长到被砍伐的过程,隐喻士人在仕途中的遭遇:本具高尚品格,却因“有用”而遭摧残,最终在世俗污染中觉醒,向往山林之尊。诗人通过对松柏命运的咏叹,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批判和对隐逸自由的推崇,同时也寄托了对亡友清高人格的敬重与追思。情感沉郁,寓意深远,是苏轼哲理诗中的佳作。
以上为【吊徐德占,并引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以松柏起兴,通篇比兴结合,托物言志,结构严谨,寓意深远。开篇写“美人种松柏”,看似寻常栽植,实则暗喻贤者初入仕途的理想与期待。然而“栽培虽易长,流恶病其根”,迅速转折,揭示外部环境对内在品格的侵蚀,暗示徐德占虽有高志,却难逃世道浑浊之害。
“哀哉岁寒姿,肮脏谁与论”二句,情感陡升,既是对友人品格的赞美,也是对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悲叹。“竟为明所误”一句尤为警策,化用《庄子》典故,道出“有用之材反遭戕害”的千古悲剧,直指士人因才见忌、因能受辱的命运悖论。
随后“一遭儿女污,始觉山林尊”是全诗思想升华之处,表达出唯有经历世俗玷污,方知隐逸之可贵,体现了苏轼晚年对仕隐关系的深刻体悟。
诗中“南山隔秦岭,千树龙蛇奔”以雄浑笔力描绘自然伟力,象征未被世俗染指的原始生命力,与“大厦若畏倾,万牛何足言”形成强烈对比,凸显个体在宏大体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。
结尾“死者不可侮,吾将遗后昆”收束有力,既是对亡友人格的捍卫,也表明诗人欲将其精神传承后世的决心,情感庄重,余韵悠长。
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,融哲理、抒情、议论于一体,展现了苏轼诗歌“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”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吊徐德占,并引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:“此诗托松柏以吊友,实则自寓其身世之感,语极沉痛,意极深远。”
2. 清·纪昀《苏文忠公诗集辑注》:“通篇以松柏为喻,层层推进,自栽植至斧斤,自世俗至山林,结构井然,寓意精切。”
3. 清·沈德潜《唐宋诗醇》:“松柏之性,岁寒不改,乃为其材所累,不免刀斧。此诗借题发挥,感慨时事,非止哀挽一人而已。”
4. 近人陈寅恪《元白诗笺证稿》引此诗以证宋代士人出处之困,谓:“苏子此语,实道尽才士之悲,‘明’者所以招祸,‘肮脏’者所以见弃,古今同慨。”
5. 当代学者王水照《苏轼选集》评曰:“此诗将个人哀悼升华为对士人命运的普遍思考,体现苏轼晚年思想之成熟与深邃。”
以上为【吊徐德占,并引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