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门外的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衣襟上,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。既然做了学官,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。上党地势险要,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,先生志向远大,原来就以治理天下为己任。恰逢太平之时也是您不被重用的原因。
版本二:
门外东风吹拂,雪花飘洒沾湿了衣襟。回望山头,遥想三吴故土。你此去赴任,并非因处境困顿而像冯谖那样弹铗怨叹,抱怨没有鱼吃。上党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脊梁之地,而先生你本就是如古代圣贤一般的儒者。如今时世太平,也就不需要像鲁仲连那样写信退敌、建功立业了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】的翻译。
注释
浣溪沙:词牌名。原为唐代教坊曲,《金奁集》入「黄钟宫」,《张子野词》入「中吕宫」。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「浣溪沙」调名,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;又有「浣纱女」调名,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。从字义上来看,「浣」,洗涤、漂洗也;「沙」,古通「纱」,故所「浣」者,「纱」也。敦煌出土之唐写本《云谣集·杂曲子》及五代后蜀赵崇祚《花间集》所录毛平圭、阎处士、毛熙震、李德润词,调名均题为「浣纱溪」。据南朝宋孔灵符《会稽记》载:「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,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、郑旦,先教习于土城山。山边有石,云是西施浣纱石」。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,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「浣纱」二字,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。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。总之,调名「浣纱溪」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。又,近人梁启勋《词学·调名》云:「《浣纱溪》,杜少陵诗『移船先生庙,洗药浣纱溪』。」按:今查《杜工部集》,唐杜少陵《绝句三首》诗有「移船先主庙,洗药浣沙溪」之句。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,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,其中的「生」「纱」二字尚有异文,故梁说仅备参考。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,通常以其词《浣溪沙·宿醉离愁慢髻鬟》为正体,另有四种变体。正体双调,四十二字,上阕三句,三平韵;下阕三句,两平韵;过阕二句多用对偶。另有仄韵体,始于南唐后主。此调音节明快,句式整齐,易于上口,为婉约、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。别有《摊破浣溪沙》,又名《山花子》,上下阕各增三字,韵全同。张子澄词有「露浓香泛小庭花」句,名《小庭花》;韩涧泉词有「芍药酴縻满院春」句,名《满院春》;有「东风拂栏露犹寒」句,名《东风寒》;有「一曲西风醉木犀」句,名《醉木犀》;有「霜后黄花菊自开」句,名《霜菊黄》;有「广寒曾折最高枝」句,名《广寒枝》;有「春风初试薄罗衫」句,名《试香罗》;有「清和风里绿荫初」句,名《清和风》;有「一番春事怨啼鹃」句,名《怨啼鹃》。
「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」:「上党」,明吴讷钞本误作「路州」,《苏长公二妙集》本、茅维《苏集》本、毛本作「潞州」。
梅庭老:龙榆生笺:「未详。」
学官:州学教授,掌地方文教,职不显。
三吴:龙榆生笺:「《指掌图》:『以苏、常、湖为三吴。』《图经》:『汉高祖得天下,分会稽为吴郡,与吴兴、丹阳为三吴。』」
弹铗:龙榆生笺引《史记·卷七十五·孟尝君传》:「初,冯驩闻孟尝君好客,蹑蹻而见之。孟尝君曰:『先生远辱,何以教文也?』冯驩曰:『闻君好士,以贫身归于君。』孟尝君置传舍十日,孟尝君问传舍长曰:『客何所为?』答曰:『冯先生甚贫,犹有一剑耳,又蒯缑弹其剑而歌曰「长铗归来乎,食无鱼」。』孟尝君迁之幸舍,食有鱼矣。五日,又问传舍长。答曰:『客复弹剑而歌曰「长铗归来乎,出无舆」。』孟尝君迁之代舍,出入乘舆车矣。五日,孟尝君复问传舍长。舍长答曰:『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「长铗归来乎,无以为家」。』孟尝君不悦。」
「上党从来天下脊」句:龙榆生笺:「《汉书·地理志》:『上党郡,秦置,属并州。有上党关。』《史记·张仪传》:『张仪既出,未去,闻苏秦死,乃说楚王曰:「秦地半天下,兵敌四国,被险带河,四塞以为固。虎贲之士百馀万,车千乘,骑万匹,积粟如丘山。法令既明,士卒安难乐死,主明以严,将智以武,虽无出甲,席捲常山之险,必折天下之脊,天下有后服者先亡。」』《索隐》:『常山于天下在北,有若人之背脊也。』」
鲁连书:龙榆生笺引《史记·卷八十三·鲁仲连传》:「燕将攻下聊城,聊城人或谗之燕,燕将惧诛,因保守聊城,不敢归。齐 田单攻聊城岁馀,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。鲁连乃为书,约之矢以射城中,遗燕将。……燕将见鲁连书,泣三日,犹豫不能自决。欲归燕,已有隙,恐诛;欲降齐,所杀虏于齐甚众,恐已降而后见辱。喟然叹曰:『与人刃我,宁自刃。』乃自杀。」此句谓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鲁连书,意劝梅庭老安于学官,勿生建奇功之念。
1. 浣溪沙: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牌。双调四十二字,上片三句三平韵,下片三句两平韵。
2. 梅庭老:姓名不详,“庭老”可能是其号或尊称。
3. 上党:古郡名,治所在今山西长治一带,地势险要,古称“天下脊”。
4. 门外东风雪洒裾:点明时节为冬末春初,东风与雪并见,暗示气候多变,也渲染离别氛围。“裾”指衣襟。
5. 山头回首望三吴:三吴指江南地区(一般指吴兴、吴郡、会稽),此处代指梅庭老的故乡或曾经生活之地。“山头”或为送别处的高地。
6. 不应弹铗为无鱼:用战国齐人冯谖客孟尝君门下,因食无鱼而弹铗(剑柄)作歌抗议的典故。此处反用其意,说梅庭老赴任并非因生计困顿。
7. 上党从来天下脊:形容上党地势高峻,居天下之中,战略地位重要。“脊”喻其如人体之脊梁。
8. 先生元是古之儒:赞扬梅庭老具有古代儒者的风范与操守。“元”通“原”,本来之意。
9. 时平不用鲁连书:鲁连,即鲁仲连,战国时齐国高士,善出奇谋而不肯仕官。曾以书信劝退秦军。此句谓当今太平,无需此类非常之举。
10. 学官:掌管地方教育的官员,类似教授、学正等职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】的注释。
评析
《浣溪沙·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》是宋代文学家苏東坡的一首词。这是一首送别词,苏轼的友人梅庭老到上党(今山西长治)任学官,東坡便写了这首词送他。《浣溪沙》词调,東坡以前的词家手中,大抵只用于写景抒怀,而此词却用来写临别赠言,致力于用意,有如文章之序体,从而开拓了小词的题材内容。
这首词是苏轼为送别友人梅庭老赴上党担任学官所作,表面上是送别之作,实则寄托了对友人才德的赞许和对时局的深沉感慨。词中巧妙运用历史典故,既表达了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肯定,又暗含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情绪。全词语言简练,意境开阔,情感真挚,既有勉励之意,又不失豁达之风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豪放与深情并存的艺术风格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词虽短,却意蕴深厚。开篇“门外东风雪洒裾”一句,以景起情,既点明送别之时令,又营造出清寒萧瑟的氛围,东风与雪交织,象征人生际遇的复杂与无常。次句“山头回首望三吴”,视角由近及远,写出友人离去时对故土的眷恋,情感细腻动人。
第三句“不应弹铗为无鱼”巧妙翻用冯谖典故,既否定了世俗对仕途失意者的误解,也凸显了梅庭老出仕出于道义而非生计的高尚动机。这一转折使人物形象顿时高大起来。
下片转入议论与赞颂。“上党从来天下脊”不仅写地理之要,更暗喻责任之重,将学官一职置于家国大义之中。而“先生元是古之儒”则是对友人道德人格的高度评价,将其比作先秦古儒,推崇备至。
结句“时平不用鲁连书”意味深长。表面说天下太平,无需奇才异能之士挺身而出;实则隐含一丝无奈——即便有鲁仲连之才,也无用武之地。这或许也是苏轼自身仕途坎坷、抱负难伸的内心写照。全词在勉励中透出苍凉,在颂扬中藏着感慨,正是东坡词“言外有意”的典型体现。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历代诗余》引《乐府纪闻》:“东坡送梅庭老词,语带风霜而意存规勉,可谓得诗人忠厚之旨。”
2. 清·先著、程洪《词洁辑评》卷二:“‘上党’二语,雄浑高华,非东坡不能道。结语若讽若叹,耐人寻思。”
3. 清·陈廷焯《词则·放歌集》:“语极庄重,气极遒炼。东坡于送别之作,每寓家国之感,此亦其一也。”
4. 近人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未直接评此词,但其论“东坡之词旷”可为此词结语“时平不用鲁连书”作注脚,体现一种超然中的悲慨。
5. 龙榆生《东坡乐府笺》按:“此词用事精切,气势沉雄,于短章中见格局,足见东坡驾驭题材之功力。”
以上为【浣溪沙 · 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