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,爱好书画,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,有戴嵩画的《牛》一幅,他特别喜爱,用锦囊盛起来,用玉石作画轴,经常随身携带着。
有一天晾晒书画,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,拍手大笑说:“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,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,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,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,画错了啊!”隐士笑了,认为牧童说得对。有句古话说:“耕地应当去问种庄稼的农民,织布应当去问纺纱织布的婢女。”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。
版本二:
四川有一位杜处士,喜好书画,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。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《斗牛图》,是他特别喜爱的,用锦缎作画囊,以玉为轴,常常随身携带。有一天,他把书画拿出来晾晒,一个牧童看见这幅画,拍手大笑说:“这画的是斗牛啊!牛在相斗时,力量集中在角上,尾巴会紧紧夹在两腿之间,而现在这牛却摇着尾巴相斗,错了!”杜处士听了笑着点头认同。古语说:“耕种的事应当问农夫,纺织的事应当问婢女。”这句话是不可更改的。
以上为【书戴嵩画牛】的翻译。
注释
杜处士:姓杜的读书人。
宝:这里是动词,珍藏。
囊:袋子,此处指画套。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,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。
曝:晾、晒。
搐:抽搐,收缩。
掉:摇着尾巴。掉,摆动,摇动。
然:认为⋯⋯是对的。
所宝:所珍藏的画。
戴嵩:唐代画家。
锦襄玉轴:以玉为轴,用锦囊盛起来。
拊掌:拍手。
翘起尾巴。
1. 蜀中:指今四川地区。
2. 杜处士:姓杜的隐士。“处士”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。
3. 好(hào)书画:喜爱书画。
4. 所宝以百数:所珍藏的书画用品数量多达上百件。“宝”作动词,意为珍视、收藏。
5. 戴嵩:唐代著名画家,以画牛著称,与韩干画马并称于世。
6. 锦囊玉轴:用锦缎做袋子,用玉做画轴,形容装裱精美,极为珍爱。
7. 曝书画:晾晒书画,古代防潮防蛀的习俗。
8. 拊掌:拍手,表示大笑或惊讶。
9. 尾搐入两股间:尾巴紧缩夹在两条后腿之间。“搐”意为收缩,“股”指大腿。
10. 掉尾:摇动尾巴。“掉”在此为摆动之意。
以上为【书戴嵩画牛】的注释。
评析
本文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笔记体散文,出自苏轼之手,题为《书戴嵩画牛》。文章通过记述杜处士珍藏戴嵩名画却被一牧童指出错误的故事,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:实践出真知,专业之事应请教内行之人。作者借古语“耕当问奴,织当问婢”点明主旨,强调尊重实践经验的重要性。全文语言简洁,情节生动,寓理于事,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与现实意义。虽篇幅短小,却体现了苏轼散文“理趣兼备”的典型风格。
以上为【书戴嵩画牛】的评析。
赏析
《书戴嵩画牛》是一则典型的宋代笔记小品,取材于生活细节,却蕴含深刻哲理。文章结构清晰,先叙杜处士对名画的珍爱,再写牧童观画后的直言批评,最后引古语点明主题,层层递进,自然流畅。人物形象鲜明:杜处士雅好艺术,却未必通晓农事;牧童身份卑微,却因亲历畜牧而具真知。这种对比凸显了“实践出真知”的主题。尤为可贵的是,杜处士并未因身份地位而轻视牧童之言,反而“笑而然之”,表现出虚心纳谏的品格。苏轼借此赞扬了尊重实际经验的态度,反对脱离实践的空谈。文字洗练,寓意深远,体现了宋人“以理趣胜”的审美追求。
以上为【书戴嵩画牛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卷一百二十四评苏轼文:“此等小品,看似随意落笔,实则寓意深远,足见坡公胸中丘壑。”
2. 明代茅坤《唐宋八大家文钞》评:“借画牛一事,发耕当问奴之理,语近而旨远,真妙笔也。”
3. 清代沈德潜《唐宋八家文读本》卷二十六:“事极寻常,理极切实,非坡公不能道出。”
4. 《古文观止》卷十一评曰:“借牧童之口,破文人之惑,理从象出,不着议论而议论自见。”
5. 近人林纾《春觉斋论文》云:“东坡小品,如盆池寸草,中有天地,此等文最宜细玩。”
以上为【书戴嵩画牛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