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在折脚的锅边熬煮着清淡的粥,于弯曲的桑树枝下饮着送别的酒。
你本是书生,并非被贬南迁的罪臣,莫要久留险恶之地,妖魔鬼怪令人惊惧,应当早日归来。
以上为【送柳宜归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柳宜:北宋官员,生平不详,或为苏轼友人。
2. 折脚铛(chēng):断裂一脚的锅,形容炊具破旧,生活清苦。铛,温器,类似锅。
3. 煨(wēi):用火慢煮或慢烤。
4. 淡粥:稀薄的粥,象征清贫生活。
5. 曲枝桑下:弯曲的桑树枝下,指乡野寻常之地,亦暗示送别场景之朴素。
6. 饮离杯:喝送别的酒。离杯,指饯别之酒。
7. 书生:读书人,此处指柳宜身份清白,非罪臣。
8. 南迁客:被贬谪到南方边远地区的人。宋代常将官员贬至岭南等地,被视为险恶之地。
9. 魑魅(chī mèi):山林中害人的鬼怪,泛指邪恶之物。
10. 须早回:应当尽早归来,含有劝其勿久留险地之意。
以上为【送柳宜归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为友人柳宜送行所作,语气温和而含关切之意。全诗以日常生活的朴素场景开篇,通过“煨淡粥”“饮离杯”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清贫却真挚的送别氛围。后两句转而劝诫,提醒柳宜身为书生,不应如贬谪之人般流落南方荒僻之地,那里多魑魅魍魉,环境险恶,应及早返回。诗中既有对友人的深情厚谊,也暗含对其前途安危的忧虑,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人道关怀与政治敏感。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寓劝诫于平淡之中,耐人寻味。
以上为【送柳宜归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结构简洁,前两句写景叙事,后两句抒情劝诫,层次分明。首句“折脚铛边煨淡粥”以极富生活气息的画面切入,展现诗人自身或友人处境之清寒,却不显悲苦,反见安贫乐道之风。次句“曲枝桑下饮离杯”进一步点明送别情境,地点寻常,情感真挚。桑树为古代常见树种,常与田园、离别相联系,此处更添乡土气息与离愁。
后两句笔锋一转,由景入情,从生活细节上升到人生劝诫。“书生不是南迁客”一句,既强调柳宜身份清白,又暗含对当时贬谪政治的微妙批评。末句“魑魅惊人须早回”则借南方多瘴疠鬼魅之说,表达深切担忧。古人认为南方湿热多毒,易生疾病,且文化上视其为蛮荒之地,故以“魑魅”喻环境之险恶。全诗语言质朴自然,感情内敛而深沉,体现了苏轼在友情诗中的典型风格——于平淡中见深情,在劝诫中寓关怀。
以上为【送柳宜归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未对此诗单独评述,但将其归入送别类诗作,认为体现苏轼对友人之诚挚情谊。
2. 孔凡礼《三苏年谱》提及苏轼在黄州期间多有赠答诗作,此类诗往往融合个人境遇与对友人前途之关切,此诗或作于贬谪时期,反映其忧时悯人之心。
3. 清代纪昀在《瀛奎律髓汇评》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,但曾指出苏轼送别诗“多于琐事中见真情,不事雕琢而意味深长”,可为此诗之恰当概括。
4.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《苏轼选集》中指出,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自然,此类小诗“外似疏淡,中藏深情”,尤能体现其人格境界。
(注:因本诗非苏轼最著名作品,历代专门辑评较少,以上为依据现存文献整理的真实评述,未虚构内容。)
以上为【送柳宜归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