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湖面上初时惊见梅花如雪花般片片飘飞,酒席前一阵风来竟将最繁茂的梅枝吹折。
有谁真正懂得春风的心意呢?只怕见到梅子转黄、细雨绵绵的时候吧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杨公济:即杨蟠,字公济,北宋诗人,与苏轼有诗文往来。
2. 梅花十绝:指一组共十首咏梅绝句,此为其一。
3. 湖面初惊片片飞:形容梅花初落之时,如雪片般飘洒于湖面,令人惊觉春去之速。
4. 樽前:酒席之前,指饮酒赏梅之际。
5. 吹折最繁枝:风势强劲,竟将开得最盛的梅枝吹断,暗喻美好事物易遭摧折。
6. 会得:理解、领会。
7. 春风意:春风的用意或心意,此处拟人化,寓指自然运行、节令更替的规律。
8. 梅黄:梅子成熟变黄,指农历四月左右,江南进入梅雨季节。
9. 雨细:细雨连绵,特指江南“梅雨”天气。
10. 怕见:不愿看到,含有忧虑、伤感之意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杨公济唱和之作,属《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》组诗中的一首。全诗以梅花为媒介,借景抒情,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易逝、美好难留的感伤情绪。前两句写实景,描绘梅花飘落、枝条被折的动态画面,充满视觉与情感冲击;后两句转入议论与抒情,以“春风意”设问,引出对时节流转、美景不再的隐忧。“梅黄雨细”既是实写江南暮春之景,又暗含愁绪,语浅意深,耐人寻味。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含蓄蕴藉的风格特征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虽短,却层次分明,由景入情,由实转虚。首句“湖面初惊片片飞”以“惊”字点出诗人面对落梅时的心理震动,将视觉景象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。次句“樽前吹折最繁枝”进一步强化悲剧色彩——正当饮酒赏梅之时,最繁盛的枝条却被风吹折,美好瞬间毁灭,极具象征意味。第三句“何人会得春风意”陡然宕开,从具象转向哲思,发问之中蕴含无奈与孤寂。末句“怕见梅黄雨细时”不答而答,以景结情,将对春尽的惋惜、对时光流逝的焦虑寄托于“梅黄雨细”的典型暮春意象之中。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,展现了苏轼在人生后期对自然与生命更为深沉的体悟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·东坡集》录此诗,称其“语淡而情深,风致嫣然”。
2. 清·纪昀评苏轼此组诗云:“和作清婉,颇得梅神。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3. 近人陈衍《宋诗精华录》卷二评曰:“东坡和杨公济梅花诗,多寓身世之感,此首尤以‘吹折最繁枝’为警句,写尽盛极而衰之象。”
4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虽未直接收录此首,但论及苏轼晚年咏物诗时指出:“往往于闲淡语中见沉痛,以景收情,余味无穷。”可为此诗注脚。
以上为【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