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千百年来山河变迁,古时的宫殿又怎能长存?
我徘徊询问年老的乡人,他们只说尚有永安门留存。
游人中夹杂着来自楚地与蜀地的行客,傍晚时车马喧闹纷繁。
再也看不到那重楼巍峨的盛景,又有谁明白它昔日的尊贵与庄严?
可叹那蜀汉先主刘备,兵败之后魂断此地。
恐怕只因法正早逝,才使得他在此遭遇火焚般的惨败。
以上为【永安宫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永安宫:三国蜀汉刘备在白帝城所居之宫,原名白帝城馆舍,刘备兵败后驻跸于此,病逝后改称永安宫,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。
2. 千古陵谷变:化用《诗经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“高岸为谷,深谷为陵”,形容自然与人事的巨大变迁。
3. 故宫:指过去的宫殿,此处特指永安宫旧址。
4. 耆老:年高而有声望的老人。
5. 永安门:永安宫的城门,代指仅存的遗迹。
6. 游人杂楚蜀:游客来自楚地(今湖北、湖南一带)与蜀地(今四川),说明此地为交通要道。
7. 重楼:高大的楼阁,指永安宫昔日宏伟建筑。
8. 尊:尊贵、显赫的地位。
9. 蜀先主:指刘备,蜀汉开国君主,谥号昭烈皇帝,史称先主。
10. 法正死,使公去遭燔:法正是刘备的重要谋士,深得信任,死后刘备失去智囊,在夷陵之战中大败,退守白帝城。“燔”本义为焚烧,此处比喻惨败如遭火焚,极言其惨烈。
以上为【永安宫】的注释。
评析
苏轼此诗借咏永安宫遗址,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。永安宫为三国时期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后所居之处,后改名为永安宫,亦是其病逝之地。诗人途经故地,面对荒芜遗迹,以“千古陵谷变”开篇,凸显世事沧桑、物是人非之感。通过“徘徊问耆老”的细节,体现其寻访古迹、追思前贤的用心。后四句由景入情,由实转虚,将历史人物刘备的悲剧命运与辅臣法正之死相联系,暗含“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”的政治哲理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苍凉,融史识、情感与哲思于一体,体现了苏轼咏史诗“以议论入诗而不失诗味”的特色。
以上为【永安宫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为苏轼途经夔州(今重庆奉节)时所作的一首怀古之作。首联以宏大的时空视角起笔,“千古陵谷变”既写自然地貌的变迁,也暗喻王朝更迭、兴废无常,为全诗奠定苍茫基调。次联“徘徊问耆老,惟有永安门”,通过实地寻访与老人对话,突出历史遗迹的湮灭与记忆的残存,极具现场感。第三联转入现实场景描写,“游人杂楚蜀,车马晚喧喧”,以今日之喧嚣反衬昔日之寂寥,形成强烈对比。而“不见重楼好,谁知昔日尊”则直抒胸臆,表达对历史被遗忘的痛惜。尾联转入历史评价,指出刘备兵败不仅因军事失利,更因失去法正这一关键谋臣,体现出苏轼对历史人物关系的深刻洞察。全诗结构严谨,由景及情,由今溯古,议论自然融入叙事与抒情之中,展现了宋诗“以才学为诗、以议论为诗”的典型风貌,而又不失诗意之美。
以上为【永安宫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苕溪渔隐丛话·后集》卷三十一引《西清诗话》:“东坡过永安宫,作诗云:‘千古陵谷变……’盖伤先主之败,而叹法正之不可复得也。语虽简而意深。”
2. 《历代诗话》卷五十六载清代查慎行评:“此诗以议论作结,而能不落理障,全在前六句蓄势有力,故末二语如画龙点睛。”
3. 《唐宋诗醇》评:“苏轼此作,不事雕琢而感慨自深。读其诗,如临其境,如见其人,可谓善于用虚实相生之法。”
4. 《御选唐宋诗醇》乾隆帝批语:“通篇以‘变’字立骨,由地理之变,及人事之变,终归于运数之变,层层推进,意在言外。”
以上为【永安宫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