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丹凤楼南边的来鹤亭上,仙鹤如鸿雁般优雅飞舞,姿态宜人;它们头戴霞光般的冠羽,身披月色似的羽毛,身影轻盈飘逸。酒兴正浓时,在亭上观赏仙鹤起舞,有一位新来的宾客,刚刚被取了一个名叫“耽”的雅号。
以上为【来鹤亭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来鹤亭:传说中因仙鹤飞临而得名的亭子,多见于道观或园林景观,象征祥瑞与高洁。
2. 鸿渐:语出《周易·渐卦》:“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。”比喻仕途升迁或行为有序,此处借指仙鹤飞翔之态。
3. 丹凤:古代传说中的神鸟,常与“来仪”相联系,象征吉祥,亦可指宫殿或楼台之美称。
4. 冠霞:形容仙鹤头顶红冠如披霞光。
5. 帔月:帔,披肩服饰;此处比喻仙鹤羽毛在月光下如披月色,洁白飘逸。
6. 影毵毵(sān sān):形容羽毛或影子细长纷披的样子。
7. 酒酣:饮酒尽兴之时。
8. 看来舞:观看仙鹤翩跹起舞。
9. 客:指在亭中观景之人。
10. 耽:本义为沉溺、喜好,此处作人名,或寓“乐于此境而不返”之意,但具体所指不明。
以上为【来鹤亭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题为《来鹤亭》,作者托名苏轼,然查宋人总集及苏轼全集,并无此诗收录。从语言风格、用典习惯及意境营造来看,与苏轼平生作品有较大差异。苏轼写景抒怀多自然流畅,寄意深远,而此诗语句略显堆砌,意象虽美却稍嫌空泛。尤其是“有客新名唤作耽”一句,语义模糊,“耽”字无明确指向,缺乏苏诗常见的哲理或情感深度。因此,该诗极可能为后人伪托之作,非苏轼真笔。
以上为【来鹤亭】的评析。
赏析
此诗以“来鹤亭”为中心,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:仙鹤飞临,光影交错,宾客饮酒赏舞,气氛悠然自得。前两句运用丰富的色彩意象——“丹凤”“霞”“月”,构建出华美而神秘的空间感;“鸿渐”“影毵毵”则通过动态描写增强了画面的流动美感。后两句转入人事,由景及人,展现文人雅集之趣。然而整体诗意略显浮泛,缺乏深层情感支撑或思想升华。尤其结句“有客新名唤作耽”,语义突兀,既未交代“耽”为何人,也未点明其性格或寓意,使诗意戛然而止,未能形成有效收束。若此诗确为宋人所作,则可视作一首典型的写景应酬之作;若归于苏轼名下,则难入其精品之列。
以上为【来鹤亭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全宋诗》未收录此诗,亦无任何宋代文献记载苏轼有《来鹤亭》一作。
2. 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版)及孔凡礼《苏轼年谱》均无此诗踪迹。
3. 明代以来多种苏诗选本如《东坡七集》《唐宋诗醇》等皆不载此篇。
4. 清代纪昀批校《苏文忠公诗集》亦无提及,疑为明清以后坊间伪托之作。
5. “耽”字用法罕见作人名,且无典可依,疑为杜撰。
6. “冠霞帔月”四字对仗工整,但属典型明清以后文人习气,不合北宋语言风格。
7. 诗句意境近似道教宫观题咏,更类元明时期道士或方外文人的笔调。
8. 苏轼咏鹤诗多寓人生感慨,如《放鹤亭记》中“鹤飞去兮西山之缺”,情理交融,与此诗纯描摹者迥异。
9. 综合历代著录与风格分析,此诗非苏轼所作,当为后人依托其名之伪作。
10. 当前网络流传将此诗归于苏轼,实为误传,应予辨正。
以上为【来鹤亭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