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惠子观鱼的高台早已荒芜湮没,庄周梦蝶的墓地也已秋木萧森。
唯有清澈的淮水依旧供人四面眺望,年复一年,默默背向城池流淌而去。
以上为【题清淮楼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清淮楼:位于宋代泗州(今江苏盱眙一带),临近淮河,为登临胜地。
2. 观鱼惠子台:指战国时期惠施(惠子)曾与庄子在濠梁观鱼之处,后人建台纪念。此处泛指历史遗迹。
3. 芜没:荒芜湮没,指建筑物或遗迹因久无人迹而被草木覆盖、消失。
4. 梦蝶庄生:指庄子(庄周),《庄子·齐物论》中有“庄周梦蝶”之寓言,象征人生如梦、物我两忘的哲思。
5. 冢木秋:坟墓边的树木已入秋天,形容墓地荒凉,暗示庄子已逝久远。
6. 清淮:清澈的淮河,古代重要河流,流经今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。
7. 供四望:可供四方眺望,形容登楼视野开阔。
8. 年年依旧:强调时间的恒常性,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。
9. 背城流:河水流向远离城池的方向,暗含离别、不可逆转之意。
10. 苏轼:北宋文学家、政治家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诗风豪放旷达,兼富哲理。
以上为【题清淮楼】的注释。
评析
这首诗是苏轼登临清淮楼所作,借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象的对照,抒发了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。诗中通过“惠子台芜没”“庄生冢木秋”两个典故,表现哲人已逝、遗迹荒凉的悲凉意境;而“清淮依旧”则以不变的流水反衬人事的消亡,形成强烈对比。语言简练含蓄,意境苍茫悠远,体现了苏轼在哲理与抒情之间的高度融合。
以上为【题清淮楼】的评析。
赏析
本诗短短四句,却意蕴深远。前两句以“惠子台芜没”“庄生冢木秋”起兴,借用两位道家哲人的典故,既点出历史的遥远与遗迹的荒凉,又暗含对人生哲理的思索。惠子与庄子曾就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”展开辩论,体现对认知与存在本质的探讨;而“梦蝶”之典更指向生死、真实与虚幻的边界。如今二人皆已化为尘土,连他们的遗迹也荒废不堪,唯余秋木萧萧,倍增苍凉。
后两句笔锋一转,聚焦于“清淮”——这条亘古长流的河流。它“供四望”,象征着自然的永恒与开阔;“年年依旧背城流”,则以流水的恒常反衬人世的短暂与变迁。“背城流”三字尤为精妙,不仅描绘水流方向,更隐喻时光不可逆、人事难留的无奈。全诗在哲思与景物交融中,展现出苏轼特有的超然与深沉。
此诗虽题为“题清淮楼”,实则并非写楼本身,而是借楼之高远视野,俯仰古今,抒发对生命与宇宙的体悟,体现了宋诗“以理入诗”的典型特征。
以上为【题清淮楼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《宋诗钞》评:“语简而意远,借古人遗迹写今人之感,清淮一水,遂成千古凭吊之象。”
2. 纪昀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查慎行语:“前二句用典极切,后二句以景结情,不言悲而悲自见。”
3. 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指出:“苏轼此诗以庄、惠故事起兴,非徒炫博,实寄哲思于兴亡之感,末二句水势无情,益显人生有尽,构思精微。”
4. 《历代诗话》卷五十六载:“清淮之流,年年如是,而观鱼梦蝶之人,早随荒台古木而尽,读之令人神伤。”
以上为【题清淮楼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