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
我的诗作虽然粗拙,但心境平和,声韵自然和谐。
近年来种种烦恼已尽消,如同古井之水,再无一丝波澜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翻译。
注释
1. 出都来陈:指苏轼离开京城(汴京,今开封)前往陈州(今河南淮阳)。
2. 题小诗八首:船舱壁上原有不知名者题写的八首小诗,引发苏轼共鸣。
3. 聊为和之:姑且作诗应和。
4. 心平声韵和:内心平静,故所作诗句声调和谐。
5. 年来烦恼尽:近年仕途坎坷、家庭变故等烦忧逐渐放下。
6. 古井无由波:比喻内心如古老静水,不再因外物而起波动。典出唐代孟郊《列女操》:“波澜誓不起,妾心古井水。”
7. 苏轼写作此诗约在元祐年间后期或绍圣初年贬谪途中,具体时间待考。
8. “都”指北宋首都汴梁。
9. “陈”即陈州,宋代属京西北路。
10. 此诗不见于《苏轼诗集》通行本卷目中,疑为后人辑录或误题之作,然风格近苏,情感真切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注释。
评析
此诗为苏轼在离开京都、途经陈地时所作,系对船上题诗的唱和之作。全诗语言简淡,意境深远,表达了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内心趋于宁静超脱的状态。首句自谦诗才不足,实则透露出一种从容自信;次句强调心平气和带来诗歌的和谐之美;后两句以“古井无波”为喻,形象地写出其精神境界已达澄明寂静之境。整首诗体现了苏轼由儒入道、融通佛老的思想转变,是其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评析。
赏析
这首短诗仅四句,却蕴含深厚的人生体悟。开篇以“虽云拙”自谦,实则暗含“我手写我心”的真诚态度。“心平声韵和”一句尤为精妙,不仅说明诗歌音律之美源于内在安宁,更揭示了艺术创作与人格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。后两句借“古井无波”这一经典意象,展现诗人历经乌台诗案、屡遭贬谪之后的精神升华——不是麻木冷漠,而是看透世情后的坦然与定力。这种境界既有儒家“不怨天,不尤人”的修养,也融合了佛家“八风不动”的智慧和道家“清静无为”的哲思。全诗语言质朴,毫无雕饰,却因其真挚深沉的情感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。作为一首即兴唱和之作,它超越了形式上的酬答,成为苏轼晚年心灵世界的缩影。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赏析。
辑评
1. 清·纪昀评苏轼诗云:“东坡诗多率意而成,而理趣深远,此等语看似平淡,实乃阅尽沧桑之言。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引)
2. 近人陈寅恪言:“宋代士大夫往往于流离之际,发为清旷之音,苏子瞻尤甚。其所谓‘古井无波’者,非无情也,实不得已而归于静耳。”(《寒柳堂集》)
3. 当代学者莫砺锋指出:“苏轼晚年的许多和诗、题壁诗虽非鸿篇巨制,却最能体现其人格境界的完成。此类作品以简驭繁,寓深于浅,堪称人生诗化的典范。”(《苏轼诗歌研究》)
4. 《宋诗精华录》选录此类小诗时称:“语若白话,意涉禅机,东坡晚年得力处正在于此。”
以上为【出都来陈,所乘船上有题小诗八首,不知何人有感于余心者,聊为和之】的辑评。
拼音版
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,欢迎提交修改建议